發展循環經濟 需從何處着手
    2009-05-26    傅紅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循環經濟”的理念出來之前,人們對於經濟的理解,是“單程”旅程,起點站是自然環境,終點站是生活消費。在這個框架下,對旅
程的區段劃分有多種表述方法,比如“四個環節”:生産、分配、交換、消費。再比如“三次産業”:第一産業是對自然的索取,第二産業是對索取物的加工,第三産業是對前二次産業以及生活消費的服務,這是現在最普遍採用的劃分方法,由此還派生出了“2.5産業”、“第四産業”等名詞。
   “循環經濟”告訴我們,經濟並不只是“單程”旅程,而是有去有回的雙程旅程。從最大的循環看,去的起點站是自然環境,終點站是生活消費;回的起點站是生活消費,終點站是自然環境。其實還不只是雙程,而是反反復復地來來回回的“無窮多次旅程”。在這個最大的循環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各式各樣中間區段的小循環。在這個框架下,已有的“四環節”和“三産業”劃分方法,不足以清晰和突出地表現出經濟和自然之間的循環本質。我們可以將以生活消費為指向的過程,稱為“正向産業”,而將以自然環境為指向的過程,稱為“反向産業”。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其重點就是要大力推進“反向産業”。
    第一,“反向産業”的産業化程度不高。經濟與環境的循環&&,是經濟與生俱來的性質,並不是因為有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之後,才有了這種性質。就像在蘋果砸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之前,萬有引力就存在一樣。不同的是,在人們認識到循環經濟之前,經濟以自然環境為指向的反向過程,是聽天由命的。人們此前之所以忽略反向過程,是因為經濟的“正向過程”還沒有超出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稀釋能力、自我凈化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而現在,我們需要將這個反向過程納入到人們自覺的掌控之中,使之産業化。
    第二,“反向産業”的驅動力先天不足。經濟活動的“正向産業”,從總體上説,是不缺乏驅動力的。相比之下,“反向産業”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推動。當反向過程處於自發的聽之任之狀態,其産品就是自然環境的污染和失衡。這是典型的具有負外部效果的“公共産品”。反向過程的産業化,其産品就是自然環境的潔凈和均衡。這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效果的“公共産品”,這種公共産品的收益發散至全社會,成本收斂於行為人。具有負外部效果和正外部效果的這兩種公共産品,收益和成本的不對稱,導致前者供給太多,後者供給太少,正是市場經濟的“軟肋”之一。所以特別需要政府給予更大的投入。
    第三,“反向産業”是短板。可以很明確地判斷,在我們現有的經濟循環圈中,“反向産業”是落後於“正向産業”的,這種落後成為了“正向産業”進一步增長和發展的制約和阻礙。如果説我們的“正向産業”和發達經濟體有差距的話,我們的“反向産業”和發達經濟體的差距更大。國內越是在經濟增長較快、經濟總量較大的省市,這塊短板越是明顯。在現有的許多關於循環經濟的報道中,可以感覺到有兩個缺陷。一是將循環經濟只是理解為一個企業內的循環,就是廢水、廢氣、廢料的回收與利用,就是企業價值鏈的正向和反向的連接,沒有想到它的宏觀意義,這種眼光還是狹窄的。二是將循環經濟神秘化,以為循環經濟就是技術的“高精尖”。其實加長這塊“短板”,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比如一些城市居民違章亂倒渣土,成為一個久治不愈的頑症,而渣土的處理,絕對不是一個技術上的“高精尖”難題。
    現在,應該是我們大力推進“反向産業”超前發展的大好時機。在各級政府的投資規劃中,如果多一點對於“反向産業”的傾斜(比如多建垃圾處理場,多雇用清潔工人),我們的整個經濟流,會更順暢、更歡快。
                         (傅紅春  華東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稿件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在京舉行 2009-05-25
央企在津投230.4億元建設循環經濟項目 2009-05-13
當循環經濟不再是夢想 2009-05-13
專家“會診”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2009-05-13
北京市循環經濟試點單位調查 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