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更需要共享式的出口增長
    2009-04-1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有關以外貿帶動內需的觀點頗為流行,其本意是刺激出口以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和中國經濟轉型期,我們需要對出口的經濟拉動作用保持全面的理解。

  在全球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的情況下,作為世界主要的出口國,中國出口回落是意料之中,如果想要提高出口規模,有一些特別的刺激手段,如提高出口退稅率、匯率貶值或其他補貼政策。但這些策略基本不可取:其一,這也許會引發其他國家與地區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潮流,畢竟中國出口産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日常消費品,與幾乎所有貿易國企業都存在競爭關係;其次,中國出口繼續貼補國外消費者也是等於延續國內的福利損失。
  需要確定的是,在全球經濟衰退期,對一些不具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的倒閉,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其次,即使沒有此次全球性危機,中國以要素價格為主要競爭力的出口也可能會下降,主要原因是人民幣的平穩升值狀態、通脹以及人工等要素價格的提高等因素。根據統計分析,2001-2007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産品比較優勢得到加強,部分資本密集型産品由比較劣勢轉變為比較優勢,資源密集型産品和技術密集型産品比較劣勢相對加劇。但是2008年開始,勞動密集型産品相對比較優勢開始下滑。
  支持“以外促內”的一個説法是,外貿“依存”度並不等於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度,更不等於風險度。這對於小型經濟體而言,如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這個説法是成立的,但是對於大國則可能是不成立的。小經濟體主要是轉口服務貿易,或本地産能較小而容易尋到市場。若中國這樣的大國高度依賴外貿的話,一旦國際需求衰退,國內無法消化所有過剩産能就會導致一些出口企業倒閉,不利於可持續發展。
  此外,“以外促內”的支持者認為,通過穩定外需可以增加勞動者收入,為擴大內需尤其是最終消費增強貨幣支付能力,同時也增加投資機會,即穩定外需就是穩定內需。可以説,這種認識在中國經濟起飛階段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不過,隨着中國依靠投資和貿易的發展模式需要轉型之際,我們發現,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所佔比例仍待進一步提高。儘管外匯儲備從2001年的2000多億美元上漲到目前的20000億美元,但是普通民眾消費力的提高仍需努力。這説明,如果不是共享式的出口增長,“以外促內”值得商榷。
  無疑,中國需要出口增長,不僅需要共享式的出口增長,也需要積極探討促進貿易的多元化方式。近日,在泰國舉行第十二次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十二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第四屆東亞峰會等會議,中國就期待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去年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超過2300億美元,比前年增長14%。如果雙方繼續努力,那麼保持貿易增長勢頭值得期待。
  此外,我們目前也需重視轉型問題,對於以往我們所擁有的競爭優勢,我們需要更加長遠而審慎的考慮。中國需要推進貿易結構的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增長,一是研發高科技産品,儘管這需要長期的過程,但這是我們未來應該為之努力的。其次是需要促進傳統産業的升級,從簡單的加工製造到提升産品的科技含量、品牌價值和生産質量。還需要重視服務業的發展,提振內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