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應大力扶持私營部門
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正在愈演愈烈,在振興經濟的背景下,“國進民退”正在中國不同行業上演。在國有壟斷比較集中的行業裏,最早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航空業,目前民營企業幾乎全軍覆滅。川航並購了鷹聯航空,奧凱已經停航,中航試圖收購的東星航空陷入停運,命運未卜。在民營資本異軍突起的鋼鐵業,寶鋼集團收購了寧波鋼鐵,山東鋼鐵集團招安了日照鋼鐵。隨着十大産業振興計劃的&&,“國進民退”成為浪潮,這確實令人擔憂。 “國進民退”是行政干預和國有壟斷的強化,這曾經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攻堅的堡壘,並在上世紀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實現“國退民進”。但是,隨着經濟的回落,在“保八”的政策目標下,受益於銀行的強制性放貸,多數貸款流向了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並展開了大規模並購活動。 這一現象除了與經濟回落刺激凱恩斯主義高漲有關外,還與美國金融危機後出現的西方金融機構國有化浪潮以及自由市場觀念在全球範圍內遭受質疑有關。中國的資本管制避免了金融危機的傳染並慶幸金融機構國有化所構成的防護,這讓中國的政府部門重新迷信國有化與管制,這顯然是對當前這場危機的錯誤解讀。 美國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並非是市場本身,而是美聯儲實施的凱恩斯式的利率刺激政策以及監管機構的不作為,應該是政府(或監管機構)的利率干預(越位)和監管不作為造成的,而非自由市場本身擔當主要責任。其次,美國政府向瀕臨倒閉的金融機構或汽車公司注資只是一種階段性的拯救行為,而不能借此認為美國有國有化趨勢。在美國,即使這種暫時的拯救行動也遭到國會反對,並被要求制定退出機制。 中國必須認清自身經濟所存在的本質問題,即過多的行政管制和干預造成缺乏有活力的民間部門,導致經濟長期依靠政府投資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出口,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這便是目前大力推進轉型的前提。轉型的基礎就是破除政府對要素市場的管制以及對某些行業的國有壟斷。 另外一個導致迷信國有化的因素是,在過去幾年,國企利潤的增速和規模急速上漲,進而造成了一種錯覺,那就是經過上世紀末的國企改革,國有企業成為強有力的市場主體。事實上,這是一種在持續的經濟過熱與通脹條件下形成的假象,與包括資源和能源在內的要素價格以及資産價格不斷上漲有關,而這些正是國有企業壟斷的主要領域,具有很強的市場周期性,與生産效率和競爭力無關。但要素價格改革(恢復性上漲)所帶來的利潤掩蓋了企業的效率,並誘惑地方政府強化這些領域的壟斷程度。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轉型就是放開政府管制,減少行政干預,打破國有壟斷,構建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但是,在保增長的目標下,地方政府顯然更樂於加強在其主導下的固定投資以及對上游行業的控制,儘管這可能較為容易的實現保增長的目標,但是,卻不利於就業,因為中小企業提供了90%以上的就業。作為一個延續老路的選擇,“國進民退”的行為需要政府及時扭轉,只有繼續推進改革才能化解中國發展的終極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