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資企業的“棄廠逃逸”(借用商務部亞洲司語)之風已在中國國內留下了一地雞毛,此前不惜代價招徠韓資的山東省受創尤甚,還直接催生了商務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聯合製訂的《外資非正常撤離中方相關利益方跨國追究與訴訟工作指引》。在當前的危機壓力下,在華歐資企業是否將掀起撤離浪潮?
歐資企業接二連三撤離的可能性源於西歐企業正在經歷的債務危機。在此前數年的繁榮時期,歐元區企業普遍企圖利用低利率和歐元不斷升值的“機遇”開展資本運作,並在這種心態驅使下大舉借債。時至今日,歐元區企業負債總額已超過11萬億美元,佔該區域GDP的比例高達95%,而美國同一比例“僅有”50%。更糟糕的是,歐洲企業預定的償債期限恰恰與全球性經濟危機、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浪潮重合,致使整個歐洲目前面臨大批企業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近期中歐、東歐一些國家爆發危機,此前在這些國家投入上萬億美元鉅資的西歐金融機構面臨巨虧,將進一步加劇西歐的流動性短缺。 高負債企業常用的籌資還債手段之一就是出賣資産,陷入債務泥潭的歐資企業必然也會將其在華子公司納入可供選擇的出售表的清單。特別是最近幾年在中國大舉擴張的歐資企業普遍借助並購手段,其後果是企業債務負擔沉重。如拉法基公司本身就是通過2001年收購世界第六大水泥生産商藍圈集團之役躍居世界最大水泥生産商,在中國的主要水泥廠中,除了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是綠地投資外,其餘全部通過並購獲得,拉法基對四川雙馬、四川金頂(600678,股吧)等公司的並購當時都曾引起較大反響,而在中國的大規模並購也為拉法基目前背負的220億美元巨債“貢獻”頗多。儘管該公司目前主要還是企圖通過債務重組、推遲償還來渡過難關,但隨着時局的進一步惡化,他們未必沒有可能脫手部分資産。同時,持有中國資産的歐洲金融機構也會加大力度拋售套現,以便解救母國總部的燃眉之急。 歐洲在中國外資來源中所佔地位遠遠超過韓國。截至2007年末,歐盟在華直接投資項目26430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5.83億美元,位居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第四名,僅次於香港特區、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比排名第六的韓國(46582個項目、實際使用外資387.75億美元)多將近一半,且所謂“港資”中也有一部分係在港歐資,技術水平更不可同日而語。有鋻於此,假如歐資企業果真掀起撤資浪潮,衝擊將比韓資企業的非正常撤離大得多,儘管歐洲大型跨國公司的撤資行動多半應該比韓資企業多些章法。 同時,外資企業的撤資並不僅僅意味着衝擊,而是也意味着我國投資者回購國內外資企業的良機,特別是一些前幾年引起爭議的外資並購當事企業,如果我國投資者能借助危機,以低於當初外方收購的價格完成回購,那麼就堪稱可與美國投資者1990年代讓日本機構高位接盤房地産媲美的案例。我們的投資者能否抓住機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