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問題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難題。不僅發達經濟體頭痛,新興經濟體也深受其困;不僅事關經濟大局,也影響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穩定。從中國的情況看,問題也不例外。中國目前的就業壓力,有兩個特點,一是有上千萬農民工失業,二是有上百萬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那麼,從哪下手才能有效解決中國的就業矛盾呢?關鍵是要找到問題的癥結。
在分析病因之前,先來看一些奇特現象。與美國有大批“房奴”、民眾過度消費、政府負債纍纍、社會需求大幅萎縮不同,中國的儲蓄率畸高、消費率偏低,老百姓有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而國家財政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充足,企業供給能力又很強大。也就是説,既有需求,又有供給,又有國家財力支持,本來應該是一對很好的供求關係,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就業麻煩呢?問題就出在經濟結構的長期失衡與資源要素的長期錯配上。 説到結構失衡和市場資源與生産要素的錯配,還得從目前的失業人口狀況談起。與其他經濟體不同,中國現在的失業矛盾,突出表現為本來可以優勢互補的兩大人群,即農民工和大學生。從數量結構上看,按照有關人士估算,現在失業農民工有2000多萬,有就業困難的大學生去年有100多萬,如果按去年70%的大學生就業率計算,今年還將有100多萬大學生面臨就業困難。也就是説,高端和低端勞動力失業出現了1比10的結構。 對中國這樣一個還有廣大內陸地區和農村市場需要全面開發的經濟體來説,高端與低端勞動力呈1比10的結構,正是可以發揮組合優勢,發揮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效果的有利時機,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難以解釋的人力資源要素過剩的問題呢?這就和供求結構失衡,市場布局失衡,産業組織失衡,以及資金、技術、人力與其他生産要素配置失衡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有關。 近30年來,受全球化與國際分工等外部因素,以及積累發展所需要資金與技術等內部因素影響,中國經濟主要採取的是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由點到線、重點突破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為中國經濟注入巨大活力、為國家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結構失衡問題。而中國的結構失衡又在全球經濟失衡的影響下被強化了。 表現在供求關係上,中國企業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外向型企業,主要面向海外需求。因此,儘管經濟發展很快,但內部需求並沒有得到充分尊重與滿足。落實在消費市場上,主要也是面向海外及先富起來的沿海城市。一方面,城鄉消費差距懸殊;另一方面價格信號扭曲,甚至出現中國商品在國外比國內更便宜的怪事。而供求的扭曲、市場的畸形也導致了生産組織的畸形,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産要素向發達地區過度聚集、嚴重超配。 這樣一種高度依賴外需以及少數沿海城市的消費結構、市場結構和生産結構,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必然會陷入困境,使整個經濟的運行基礎,特別是就業結構,遭到很大衝擊。這次突發性民工失業潮,就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發達經濟體需求銳減有直接關係。 而大學生就業困難,也和長期以來包括人才在內的各類生産要素向沿海發達城市過度超配有關。一方面是城市資源配置過度,競爭日益激烈,生活成本很高,但大學生還要往大城市擠;另一方面,廣大內陸農村地區本來發展就不夠,還要向外輸出包括人才在內的有限資源。而且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思維定勢。這就是造成大學生就業狹窄、陷入困境的問題所在。 理出這個頭緒後,接下來要問的是,問題怎麼解決。簡而言之,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利用現有手段緩解就業壓力,將解決問題的時間線拉長。還有一種是在緩解燃眉之急的同時,採取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利用財政與金融杠桿,將各種生産要素與新的商業業態向廣大內陸地區移植、配置,加大對農村市場的開發力度,布局新的生産格局、消費格局。 這樣既可以讓農民工不必背井離鄉就有活幹,而且也可以讓接觸新知識、新技能的大學生,在網絡與信息化時代都有用武之地。同時發揮高端與低端勞動力的互補作用,將寶貴的人力資源與其他生産要素有效地配置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化解經濟失衡的痼疾,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開闢新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