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並購活動密集是多贏之舉
    2009-02-19    王棟琳    來源:中國證券報

  近期中國公司海外並購活動密集,引起國內外關注。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公司海外並購不僅是本國産業資本的戰略“建倉”,更有利於海外企業早日擺脫危機困擾。

  據湯森路透測算,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以來全球跨境並購規模約730億美元,同比下降35%。相比之下,中國公司海外並購表現活躍,並購總額同比增加40%至218億美元,僅次於德國。
  當前,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是促進中國經濟復蘇的因素,也是有利於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
  首先,中國企業加快進行海外並購,受到本國資源需求增長的推動。近期中國海外並購主要集中在礦産資源類企業,包括中鋁集團投資力拓、五礦集團收購澳洲礦業公司等。從2006年到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分別上漲約19%、9.5%、65%。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對於增強中國未來在全球資源品市場的定價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海外並購有利於合理運用我國的外匯儲備資金。目前外匯儲備投資的主要部分仍是美國國債。在金融危機中,美國國債大量增發帶來投資收益下降的憂慮;美元波動也可能加劇,美元一旦大幅貶值將影響到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運用儲備資金參與全球並購,持有全球企業股權,分享世界經濟發展的紅利,有利於外匯儲備結構優化和保值增值。
  再次,海外並購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一直在進行中,以前就有聯想收購IBM相關業務等著名案例。海外並購有利於打響中國企業品牌、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目前受危機影響,海外企業面臨利潤下降、資金緊張等困難,市值大幅縮水,海外並購成本下降,可能是較好的時機。
  更重要的是,危機中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也有利於世界經濟早日擺脫衰退陰影,對於全球經濟和金融安全將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從20世紀初開始,全球經歷了6次大的並購浪潮。並購浪潮總是在世界經濟周期的高峰與低谷中交替,一般開始於經濟復蘇期,在經濟衰退前降至冰點。而每一次並購浪潮都推動了技術革新和新一輪經濟增長。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同樣有利於淘汰落後産能,優化世界經濟資源分配,推動自由競爭和貿易。
  海外並購也是經濟體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上世紀伴隨國民生産總值的迅速攀升,美國、日本、德國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外比較優勢的轉換、勞動生産率提高,海外並購將會更加頻繁地發生。
  在中國企業“出海”並購中,應該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以戰略的眼光看待産業資本的國際融合。同時,應更加慎重地選擇並購對象,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損失,也避免引起國際爭端和貿易摩擦。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