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並保全中國巨量外匯儲備
    2009-02-18    劉煜輝    來源:上海證券報

  儲備是結構失衡的副産品,經濟平衡當然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增加進口只是一次性的投入,中國實現平衡的關鍵還是要擴大國內需求。對於存量的保值增值,儘管騰挪的空間不大,但也不是消極悲觀任其自生自滅,其實超越儲備使用途徑本身是完全可以積極作為的。出路在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格局的形成。

  溫總理最近在歐洲對於外儲的表態,使得國內外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急劇升溫。各種各樣的建議莫衷一是,比如降低美元資産份額、增加黃金儲備比例、將外儲更多投向國內等等。更有甚者,有經濟學家拋出了將外儲平均分給國民的觀點,引起譁然。
  在我看來,總理的表態更多是在向全球傳遞一個信號,表明中國維持世界貿易體系的誠意。特別是當下所謂“去全球化”之風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經常看到,發達經濟體為了放大經濟刺激計劃的“乘數效應”,紛紛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産品,成為貿易保護主義堂而皇之的理由。正因如此,中國站出來,強調中國要有效利用外匯儲備,增加進口,為“我們的建設服務”。
  關於龐大外匯儲備的爭論,自2006年10月中國以8600億美元超過日本,坐穩世界第一官方儲備大國的位置後,各種建議就層出不窮。但不管怎樣,任何建議的出發點還是必須回到外匯儲備最基本的概念上。外儲是什麼,外儲是央行以負債方式從企業和居民手上收上來的對外出售商品和服務的憑證,要回到國內,只能將其兌換成境外的商品和服務回流,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以貨幣方式直接注入到國內經濟體中,去購買國內的商品和服務或者資本品(如此只可能是通貨膨脹)。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常識。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怎麼形成的?投資消費結構失衡的一個産物,中國的高儲蓄率和鉅額外匯儲備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儲蓄轉化不了投資的剩餘,就只能以順差的方式資本輸出到美國,不過不是通過私人投資的方式,而是略帶強迫性質的央行儲備,以美國國債和購買美元資産的方式再循環回美國。就是把錢借給美國人使。而另一方面,也意味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低下,根本不足以將龐大儲蓄轉化為有效的投資,美國的金融體系實際上成了全球資金的配置中樞,當然不光是對中國的儲蓄。
  經過美國複雜的金融系統,中國的儲蓄剩餘一部分轉化為了美國的消費,同時也是中國製造的訂單。而另一部分,轉化為各種形式的FDI甚至是熱錢,重新進入中國體制下最掙錢的部門和項目。所以更準確地講,中國這個錢是借給美國人幫你使,所以實際上是要支付服務費的(買路錢),為什麼美國的國際收支一直存在一個所謂“暗物質”之謎,一個對外凈債務高達2.5萬億美元的國家,負債纍纍,每年居然不要支付任何利息,反而能獲得近800億美元的投資凈收益。
  吃虧當然是肯定的,中國人既沒有超強的金融體系,人民幣更沒有國際貨幣的鑄幣霸權,經濟嚴重不平衡的結果就只能如此。或許今天,我們需要平常心去看待中國現有的2萬億美元的天量官方儲備,那就是中國為既有的經濟模式和落後的金融體系所必須付出的一種代價。

  存量儲備騰挪空間相當有限

  現在很多人都在建議趕快拋棄美債,中國2萬億美元的儲備存量(其中,1.7萬億是美元資産)到底有多少還能動用?
  坦率地講,中國在存量外匯儲備騰挪的空間相當有限。買美債是容易,真正要減持的時候何其難。中國持有美國國債6900億,佔境外投資者持有美國國債量的25%,這種結構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當一個最大的債權人對於美國政府信用的信心對於美元信用本位的信心都發生了動搖,其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減持500億,美元就要崩潰,中國手中剩下的鉅額美元債券和鉅額外匯儲備將如溶化的冰山一樣迅速消融,中國自身十幾年通過億萬勞動者積累起來的鉅額外匯家底可能瞬間化為烏有。
  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與商品基本上是完全對衝的,美元一崩,價格一衝而起,中國到頭來啥也買不上。打掉了牙齒只能往肚子裏咽。
  那些建議將儲備趁現在資源價格低位,大幅度的結構性調整,買入戰略資源,恐怕也是刻舟求劍的一廂情願。
  説中國經濟被挾持也好,被綁架也罷,事實如此,所謂“恐怖的平衡”,或許更多的“恐怖”還在中國人這邊。與其説美國人怕中國人拋售美債,不如説中國人被迫還得擔負起維護美元匯率穩定的職責。

  對於增量,或許我們應該更多積極考量

  對於增量,或許我們應該更多積極考量。是否還繼續往那個嚴重失衡的天平上加美債,去被動地托住那存量的紙上富貴。
  未來美國人是會發善心“賣兒、賣女、賣資産”主動置換掉其印給中國人的那些花花綠綠的紙,還是會繼續開動印鈔機,換回更多的中國要素和資源。哪種可能性更大呢?現在美國人的經濟復蘇方案基本如此:你買我的國債,而後我將這些錢拿出來供本國人揮霍,我的消費一旦啟動,你的出口和經濟就有得救了。中國人如何選擇?
  最近中鋁195億美元收購力拓的行動,或許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積極方向。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現有的體制,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資金融配置體系,把這個外匯資源真正能交到那些高效的最具有創新力的企業手上,支持他們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去做産業價值鏈延伸,向上去整合原材料採購,去整體收購海外研發設計核心平台,向下去收購物流、做銷售網絡,做品牌和商譽、做零售,如此中國方能實現紮實的産業轉型,才能夠創造出吸收大量就業的現代製造業和服務業。中國有最大的市場,最強的製造能力,但缺自主的知識産權、技術和標準、物流服務,如果中國的儲備能真正幫助我們的企業在這些領域有所作為的話,我們完全有條件進入價值鏈高端的競爭。
  既然儲備是結構失衡的副産品,經濟平衡當然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增加進口只是一次性的投入,中國實現平衡的關鍵還是要擴大國內需求。這是一個刮骨療毒的分配體制問題,要有這個決心。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對存量美元儲備最大的保護

  對於存量的保值增值,儘管騰挪的空間不大,但也不是消極悲觀任其自生自滅,其實超越儲備使用途徑本身是完全可以積極作為的。出路在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格局的形成。
  最近十年,事實上在東亞形成了所謂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流,泛亞洲(不包括日本)國家的出口與中國的進口具有極高的同步相關性,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大量的原料和半成品,利用國內充足廉價勞力以及基礎設施降低貿易成本的優勢,形成最終産品出口,跨國公司最近一些年基本按照這個流程來組織全球的生産和銷售,故此,中國的貿易結構中,對泛亞洲國家形成了龐大的逆差,這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最基礎性的條件。
  一國貨幣若要成為世界貨幣,必須首先成為本區域的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並在經濟實力強大的基礎上,最後成為全球的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至少在泛亞洲,中國正逐步取代美國,成為這個地區出口市場的最主要提供者,這也為人民幣在區域內大力推進貨幣互換,貿易計價結算、以及人民幣金融服務功能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反過來講,區域貨幣力量的形成並逐步加強,成為未來改革當下美元霸權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前提,至少會對美元濫發形成有效制約,改變現有“無政府規制的高度壟斷性市場”,從而有可能形成 “國際本位貨幣競爭市場”的新格局,這實際上就是對中國龐大的美元存量資産最好的保值增值。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