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力拓,中鋁長了中國企業志氣
    2009-02-13    邱林    來源:光明網

    2008年1月,中鋁聯合美國鋁業公司出資140.5億美元,購買了力拓英國公司12%股份,成為力拓單一最大股東。直至2008年8月,該交易才獲得澳大利亞政府的批准,同時批准中鋁最多可以持有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4.99%的股份,相當於力拓股份的11%。中鋁如希望獲得超過這一比例的股份,則需要重新向澳大利亞政府申請獲批。(2月12日《上海證券報》)

    有消息説,現在,中鋁增持力拓股份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時刻,若無意外,這個總額100億美元的交易將於近期內達成。中鋁此次擴股後,所持力拓的股份將由9%增至14.9%,從而增加對力拓的控股權。據悉,此次中鋁增加投資,將不僅僅限於向力拓注資,而且希望在注資同時實現進入力拓董事會,參與力拓的經營管理。
    實際上,中鋁在力拓身上花費的代價不菲。一年前,作為中國企業最大一筆海外投資案,為牽制兩大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與力拓的合併作出了貢獻,但也讓自身蒙受鉅額賬目虧損的尷尬局面。由於力拓英國的股價逐漸走跌,其股價已從2008年初的每股60英鎊,跌至目前的每股不足14英鎊,下跌75%左右。如果加上匯兌損失,損失超過80%。
    為此,國內一些財經媒體發表評論稱,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中的一大敗筆。因為並購資産是有邊際成本的,不計成本的海外並購極可能是個“偽命題”。事實上,從2007年次貸危機剛剛顯露苗頭以來,中國企業就已頻頻出海購買資産,一年之後反觀,我們發現,當時的舉動失大於得。中鋁並購力拓就是一個例證。
    然而,業界人士則持不同觀點,認為我們不應介意中鋁對力拓投資的部分損失,因為投資資源性的股份從長期是會增值的。此次中鋁再增持力拓的股份,短期內中鋁的投資浮虧還可能放大,但這註定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因為從戰略角度看,這種代價一定程度上是值得的。換句話説,中鋁要搶佔國際市場先機,增加鐵礦石市場的話語權,就不應只關心一時的利益得失。
    2007年7月,力拓成功收購加拿大鋁業,但這筆交易也讓力拓擔負了39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目前,力拓正急切想出手旗下資産,因此,出售資産是力拓為在2009年實現削減100億美元負債目標。這為中鋁等中國企業發出信號,一個你原本就長期看好的資産,現在價格已經跌到了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了,盡然我們早晚都要做的戰略投資何不趁力拓股價超跌進入,難道一定非要在股價高漲再買嗎?可以説,目前是中國企業購買力拓股份的最好時機。
    中鋁此次果斷出手增持力拓是十分及時的。從交易角度來説,力拓拿到了救命錢,中鋁獲得了進一步海外合作的契機,這一併購本身是合情合理的。在全球化的礦業中,誰來破除三大礦業巨頭壟斷全球礦業市場地位?中國企業當仁不讓。雖然中鋁並非一家鋼鐵企業,但它入主力拓為打破礦業巨頭壟斷邁出了關鍵一步。進一步説,還意味着中鋁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國家利益。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産大國,現在中國50%的鐵礦石不得不依賴進口,這種尷尬的産業現狀,已經達到了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程度,中鋁進軍海外特別是礦産豐富的澳大利亞是正確的選擇。不管是中鋁還是其它中國企業,參與競購似乎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為有了自己的海外礦産資源,才能夠保障國內鋼鐵生産的原材料供應。
    現在看,中鋁去年年初花費的140億美元大膽買入力拓,所能夠起的作用是壓低了鐵礦石價格,還在一定程度上成功阻止了必和必拓並購力拓“這一原本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的出現。現在,中鋁再花費100億美元,增持力拓的股份,並參與力拓的經營管理,不僅增大了中國企業在礦産市場的話語權,而且保護了中國企業的戰略利益。
    市值只有500億美元的中鋁出手並購力拓這件事本身,就體現了中國企業的勇氣和膽略,也長了中國企業的志氣。現在,國際市場資源性産品跌價明顯,從國家投資的角度看,對資源性産品的吸納將成為今後的重要步驟,而海外並購是中國企業吸納資源性産品的途徑之一。然而,這種並購卻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種方式,其成果絕非唾手可得,需要像中鋁這樣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實現。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