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為了讓房地産搭上産業振興規劃的末班車,又避免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招惹非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去掉了題目中的“振興”二字,以“房地産業發展和調整規劃”的名義向國務院申報。這樣“進可攻退可守”(據2月12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實際上,在建設部之前,各地政府早就紛紛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實質性救市措施。2008年下半年開始,全國有至少20多個地方政府,相繼推出房地産救市新政。重慶第二輪救市新政爭議還未結束,北京市就在臘月二十九推出“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救市15條新政,其中是“取消限外及放鬆二套”的政策,更是在全國首開先河。
在這輪救市潮中,由於各地的情況不太一樣,&&的政策措施也明顯不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就樓市而言,房價下跌幅度最大的深圳卻格外理性。據媒體報道,深圳市長許宗衡在去年11月14日&&,深圳樓市應該遵行自己的規律去發展,房地産市場的價格問題,還是由供求關係所決定。許宗衡並認為隨着中央政策調整,深圳樓市會恢復理性狀態。
在一些地方政府急匆匆出手救市的背後,是地方財政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將土地出讓金稱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絲毫不為過。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份研究資料顯示,土地出讓金約佔地方財政收入的60%。
北京市2007年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收入的29.3%。而據重慶市國土房管局數據顯示,重慶市2007年這個比例為47%。比較而言,二三線城市由於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性強,財政壓力要更大。一些二三線城市的土地出讓金佔地方財政收入比例高達70%。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土地收益在深圳政府預算外收益中所佔比重一路下滑,已經遠遠低於那些急匆匆出手救市的城市。2007年深圳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中的比例僅為9.6%,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深圳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支柱産業效益穩步提高,金融業蓬勃發展,以及高端服務業水平的提升。
我們必須注意到,在整個經濟産業鏈條中,房地産業的畸形發展,潛藏的隱患終究會暴露出來。過分依賴房地産的産業結構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一些地方政府紛紛救市正逆向驗證了經濟産業結構布局的缺陷。若不調整産業結構,這種危機將潛伏於國民經濟運行當中,並隨時危及經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