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危機影響的深入,2009年房價向何處去,成為廣大百姓特別是持幣待購的市民關注的熱點。日前,全國工商聯房地産商會和中城聯盟聯合發起的REICO工作室發布年度報告稱,2008年全國房價出現近10年來的首次下跌。該報告還認為,2009年房價或止跌企穩。而與其差不多同時發布的中國銀行研究報告也稱,全國房價不會深調。
出於不同的利益考量,不同的人對房價的漲跌有不同的期待。對於已有住房人士以及以投資為主的購房者,房價的下跌就意味着資産的縮水;但對尚未購房的人士而言,高企的房價則意味着購置成本增加,購買壓力增大,住房夢難圓。當然,無論從居者有其屋的角度,還是房地産行業自身健康發展的角度看,房價只有居於一個合理的水平,才能實現其滿足百姓居住需求、獲得良性發展的雙重目標。
本輪房價上漲開始於2002年,2004年下半年加速,如果説2002年到2004年還是正常的恢復性上漲的話,2005年以後的兩三年就是瘋漲了,在一些沿海大城市,房價一兩個月漲千把元錢是正常的。房價上漲的同時,宏觀調控也一直緊隨其後,從2005年起,“國八條”、“新八條”、“國六條”、“國十條”乃至嚴徵二手房個稅、遏制“估價貓膩”的&&,都是劍指房地産過熱與房價偏高,但始終是“政府調控聲聲緊、房價依舊笑春風”。
對房價的預期將直接影響未來人們的住房消費選擇。在這輪瘋漲之中,不少購房者經歷了一個由驚訝到持幣待購到憤怒到絕望地接受現實的過程。那麼,2009年,買還是不買?是持幣待購已久的人們面臨的兩難選擇。算算,從去年年初,就有“拐點”的預言,到去年4月,已有“房價整體下降已成定局”的報道,再到金融危機蔓延以來的這幾個月,説房價下行的就更多了。然而,春江水暖鴨先知,房價降還是沒降,降的夠不夠,天天關注它們的百姓心裏最清楚。在不少城市,媒體所稱的“暴跌”其實只是一種幻覺,降價的多是周邊區域,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城區房價並未下降多少,有的甚至還略有上漲。當年成千成千的漲,現在是一百兩百的降,正所謂“漲價如浪涌,降價如抽絲”。
説得千好萬好,相信只要房價降不到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價位,人們是不可能輕易出手的。畢竟,房價與收入的懸殊是一個最客觀的因素。有多少錢,辦多大事,當房奴的日子不好過,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今天。前不久,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以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滬上年輕人舉例&&,上海的“房價和收入比太高了”,“房價不能再漲了”。此前,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和北京市市長郭金龍也都分別公開&&“政府不救樓市”、“政府不會為高房價托市。”這些表態與某市市長帶頭買房和該市房管局局長“買房就愛國”的論調相比,高下立見。誰是誰非,百姓心裏有桿秤。
有報告指出,從供給方面看,未來兩年商品房供給充足。據中金公司測算,主要城市當前商品房庫存還需要27個月才能消化。而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少房地産企業已經出現資金緊張,開始大量裁員。也許,當前的房價膠着狀態持續多久,就看誰能挺住。對於老百姓而言,這麼多年沒房住都過來了,再等“年把”又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