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指數大幅回落 盡顯增長方式缺陷
    2008-12-05    上海 周義興    來源:經濟參考報

  出口形勢惡化對於宏觀經濟的不良影響終於開始全面顯現。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昨日公布的1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11月份PMI數據延續了10月份的下跌態勢,再次大幅回落5.8個百分點,降至38.8%這一PMI數據創立以來的最低點(《東方早報》12月2日)。

  就此,眾所周知的是,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作為一种經濟先行指標,其景氣與否的臨界值為50%,所以市場一般會通過這個數據的上下波動,在對當前經濟狀態有所了解的同時,還同時對以後一定時期的市場走向趨勢作出相應的判斷。那這次國內11月的PMI數據延續10月態勢的大幅回落,到底對國內經濟及其以後一定時期的走向具有哪些市場含意呢?
  其實不用説,11月數據低於50%景氣臨界值,並以38.8%的指數創出這個數據有史以來最低點本身或許已經證明,當前國內經濟與日後一定時期內的經濟增長,已經並還將面臨嚴峻考驗。而且從這次11月PMI的分類指數的變化中,生産指數、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的環比大幅回落,不但説明目前國內經濟增長所面臨的困境,並且還預示着如此的態勢在今後一定時期還會有所延續。
  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從市場意義上看,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並目前正向實體經濟蔓延時,作為對出口經濟有着較大依賴度的國內經濟來説,如果我們對當前經濟及其趨勢的分析與判斷,還僅停留於對包括PMI指數在內的經濟數據層面上的解讀(儘管的確也需要),而不能將這些經濟數據與國內的經濟體制狀況相結合。或者説白了,如果我們不能將有關經濟數據放在目前國內的經濟增長方式、乃至經濟結構的具體環境中予以解讀,而僅只滿足於經濟學原理方面的解讀,那作出的分析和判斷,或許就可能會得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論,而由此找出的應對方法也完全可能會差之毫釐並失之千里。
  具體以11月的PMI指數大幅回落來説,固然在表面上是國內出口形勢的惡化,回落的直接原因也是源於金融危機影響。但如若能再換個觀察角度,也就是以國內現有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産結構立場看的話,應該就能發現,或許正是因為多年來國內經濟增長方式對出口的過度依賴模式,而且這種過度依賴的模式還在多年時間裏沒能得到適時轉變,顯然也同樣是形成當前國內經濟增長困難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成因。所以需要反思的是,在過去國內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多年時間裏,我們的決策部門是否錯過了適時轉變國內經濟增長模式的時機?並且這種“時機”的失去,是否同時也映射出了相關部門在經濟管理上還存在一定的理念誤區。
  所以,作為新興加轉型的國內經濟,在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進程中,肯定會受到舊有機制與管理思路的束縛,有時錯誤的管理思路不僅會在經濟出現波動時盡顯手忙腳亂,而且還可能會走向經濟管理對立面:給經濟造成本不應有或本可避免的損失。而目前的出口經濟惡化對PMI指數大幅回落的“一股獨大”影響,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目前經濟增長模式缺陷的表現。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