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解放軍”不過黃粱一夢
    2008-09-19    李雲崢    來源:證券時報

  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而想象的世界則是無涯際的。關於中國樓市,一場現實與想象的碰撞正在進行中:隨着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及最近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陸續釋放出一些不痛不癢的“拯救樓市”舉措,“樓市迎來解放軍”的説法開始成為其中一面流行的拉拉隊小紅旗。

  筆者以為,如果從投資市場趨勢的內在規律和價格的技術分析等角度來看,這種論調有自欺欺人的嫌疑。雖然黑暗中點燃一盞心燈的做法是值得讚賞的,但投資市場從來就沒有雷鋒式的“解放軍”的存在,這是不容逃避的客觀,如今的中國的樓市微妙局面更是如此。
  出於有保有壓考慮而松動的貨幣政策,並不足以成為一個解放樓市資金鏈的梯子。因為對宏觀大環境的錯誤估計,導致許多開發商在前期“圈地”過猛和財務安排失誤,這就相當於爬到樹上摘果子時被突然抽掉梯子一樣尷尬。如何全身而退,是吊在半空中的房地産商們的共同目標,但是當高利率民間借貸等極端融資手段已經將能放下樹的都放下去的時候,房地産業必然進入自己搭梯子“自救”階段———即用降價促銷和滾動式開發來擺脫僵持局面。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産業內部淘汰過程,“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成為勢力演變的核心規則。
  僧多粥少,是在建未建房地産項目和可提供資金之間的真實寫照。恐慌氣氛已經瀰漫房地産業的同時,做個簡單的假設,如果這個時候有繩子能夠把“深陷”其中的未開發完成的所有項目都“解放”出來,恐慌性拋售才是最大的可能。當恐慌性拋售遭遇向下的價格趨勢時,經典價量關係給出的答案是“量增價跌”。當然,這種“大圓滿”假設出現可能性是零,因為每場盛宴之後,總是要有人被晾在山頂買單的,所以才有如今“高位橫盤”時的異像出現:一邊是優勢地産企業從容“出貨”,一邊是資金鏈乾涸的房企瞪着眼睛幹着急。
  作為一個具有內在價格演進規律的投資品市場,按照價格規律之手的指引,完成一個榮枯相生的循環輪迴是一種必然。樓市沒有“解放軍”,重要的是在下一個春天來臨時,行業裏哪些企業熬過了寒冬。撇開表面的口頭爭論迷霧來看地産龍頭們近期的拋售,房地産巨頭們過冬的準備一直沒閒着,或許它們深深知道含顆只能用於拖延時間的“救市話梅”是抵擋不了秋涼之後的嚴冬的。沒有人能夠阻止價格漸冷的季節更替,正如當年誰也不能阻止其火爆上漲一樣。
  樓市和任何投資品市場裏的游戲規則一樣:誰順應、利用了趨勢,誰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在樓價階段性趨勢的頂部尾端,有開發商拉漲停板出貨,有開發商打跌停板出貨,也有開發商拿地或者開工一半後被迫“臥倒裝死”。不過經過這大半年來的表演,中國各房地産“操盤手”之間的水平高下,實際上早已一目了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