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納稅人的錢為房地産“托市”
    2008-09-12    江蘇 吳學安    來源:經濟參考報

  報載,西安市政府日前&&《關於恢復房地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市民購買商品住房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據了解,西安市&&這個“紅頭文件”規定,從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對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分1.5%、1%、0.5%三個等級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消息甫出,立馬遭到眾多人士的抨擊。(2008年9月11日《江南時報》)

  正當人們翹首以盼房價出現拐點回歸理性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卻沉不住氣開始了救市,為走下坡路的房地産市場撐腰打氣。表面上看,地方政府補貼購房的市民,似乎是減輕購房者負擔之舉,但實際則完全不然,因為,這種補貼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繼續維持高房價,防止房價出現下滑。相對於高昂的房價,0.5%~1.5%的補貼比例對購房者而言只能説杯水車薪。但它卻向市場釋放出這樣的信號,即房價只能漲不能降,從而給自喻為“豬堅強”們的房地産商增添信心。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房地産商們受益匪淺,但購房者仍要為居高不下的房價“買單”。
  時下,房産市場可謂是風聲鶴唳,不少地方政府&&類似房價補貼的“托市”措施,顯然想以政府之力拯救房地産業之頹勢,甚至願意為此而不惜冒風險。地方政府不惜動用公共財政來維護在房地産業中的既得利益,其行為不僅扭曲了公共財政的本意,踐踏了公共利益守夜人的職責,也嚴重傷害了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
  不可否認,房地産業扮演着拉動經濟、服務民生的重要角色,政府有理由對房地産市場可能發生的劇烈波動保持高度警惕。但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有其特殊性,此前不正常的一路高漲,為後市積累了深厚的危機,也讓民眾深感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要有所作為,就必須保持基本的清醒。從公共財政本義上講,公共財政的任何支出都理應具有普遍公益性,而以公共財政補貼購房者,實際上是變相補貼房地産商,大有值得商榷之處。公共財政的用途本應限定在提供公共産品和服務的範疇,如果不惜動用納稅人的錢去填補房地産開發商的口袋,不僅違背了公共財政的要義,也扭曲了價格的資源配置作用。
  房地産暴利時代或許已經結束,房價理性回歸更是眾望所歸。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促進房地産業的健康發展,當然不是要把稍有下降的房價再“促”上去,而是應該利用房産市場出現理性回歸的難得機遇,利用適當的政策調控,把房地産市場帶入理性開發、理性經營、理性消費的良性循環軌道上來。目前,政府應該以有效的手段引導開發商積極應對當前的局面,對宏觀調整、持續時間、市場情勢及其未來變化有充分的考量,從而引導開發商能夠拋棄暴利思維,因勢就市,及時合理地調整房價,以加快銷售,加速資金回籠,搶先獲得相對的市場競爭優勢,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這才是有利於房地産市場的“多贏”的之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