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日前宣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房地産預警預報系統初步設計概算”已獲批。根據批復,“房地産預警預報系統”將依託互聯網,建立涵蓋40個城市節點的廣域數據專網,構建這些城市節點的房地産市場基礎信息數據庫、監測指標數據庫和信息發布共享數據庫,建設基礎數據庫採集系統、整合系統、監測數據分析系統、監測指標預警預報系統、監測與預警預報信息發布系統等應用系統等。
就在這條消息發布的同一天,還有另一條《57%京滬穗深四地市民認為政府不應救樓市》的消息同樣引人注目。不難想象,不同意救市的市民,大多是因為房價過高、希望房價快些下降的一種心態反映。但是一個更為嚴峻的事實是,房地産業和銀行業,幾乎是一對連體嬰兒,房地産走熊,銀行業的壓力可想而知。而我國的銀行,又有幾家純粹的市場化民營銀行?換言之,政府如果真的不救市,銀行的壞賬壓力,靠其自身能夠化解嗎?設身處地站在政府的角度説,目前真是救市也難,不救市也難。而兩難的根本原因,我以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情況不明,尤其是無法透過現象窺見其本質。而建立房地産市場預警系統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分別從政府決策與消費選擇兩個方面,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巨大難題。 從政府決策方面説,房價漲跌雖然是一種市場行為,但是並不意味着市場主體間可以憑藉信息不對稱而形成欺詐。保護國有資産安全,履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天職,某些明顯不符合常理的市場漲跌,政府就有必要通過調查臨控,替那些蒙在鼓裏的“願打願挨”者把關。建立房地産預警系統,我以為是在明確了政府之於房地産市場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之後,進一步解決了從哪下手的現實難題。 儘管我們還沒有看到這套預警系統是什麼樣,但是我仍然期待,這套系統最好能公開到像股市炒股軟體那樣,通過K線、均線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將各地房地産動態市場的時空分佈一網打盡地展示出來,讓政府從中發現需要調控的問題,讓百姓在一目了然中做出何時買房、在哪買房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