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引發的思考
    2008-07-15    作者:廖先旺    來源:人民日報
  “熱錢”一詞雖不是一個經濟學術語,但近來十分流行。因為自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經歷了一次深幅調整。與此同時,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也出現了某種“高熱”症狀。
  熱錢也稱游資,一般是指追求高收益和最大獲利機會的短期投機或避險資本。但更多的媒體報道,特別是談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金融投機家索羅斯的報道,往往將熱錢的外延限定為:為了套取匯率變動和利率差價進行的跨國短期投機資本。這個説法沒有錯,卻有些不足。
  因為,從經濟學角度對投機的解釋簡單來説,差異是投機的動因。只要在供需、價格、匯率、風險、經濟政策、流動性、信息對稱、資源配置、發展速度乃至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在不同時空上存在着差異,就會為投機者提供“獵物”或“標的”。這個“獵物”出現的時空就是熱錢可能洶湧之機;且差異越大,投機者獲利越豐厚,投機者數量也越多。從市場資金流動角度來説,所謂熱錢,就是在短時間內集聚或滯留在某領域謀利的現金流,中醫説“痛則不通”,而熱錢卻是因資金流“不通則熱”。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熱錢升溫的速度和熱度都可能超出人們的想象。這種投機資本既可能來自國外,也可能來自國內,更有可能由於某項趨勢化運動或經濟決策失誤長期積累後,招致投機熱度突然急劇上升。目前在國際金融、能源和糧食領域出現的高熱現象,可説是一個縮影。
  從市場經濟發展整體來説,這個差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無時不在的;但從社會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這一角度來看,經濟管理的學問就在於如何對這種差異進行借用、引導、協調、管理,以保證市場運作的可持續性和活躍度,減少經濟運行的成本。當前,由於一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日益緊密,一項經濟政策可能會引起國內和國外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反應,此乃“大洋彼岸的蝴蝶扇動翅膀引起這邊海嘯”的現象。因此,現代經濟管理既要靠一國政府,也要依賴地區經濟合作或聯盟,更需要超越地區和國家的全球經濟干預機制。
  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許多國家的政府協調行動,以減少危機可能帶來的經濟運行中的不均衡。在危機來臨之際,依據各國實際情況,採取直接提供資金改善市場供需、對危機信息有步驟地漸進披露、對利率的逐步調控、要求經濟夥伴分攤風險等措施來減少危機的衝擊,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
  從當今世界經濟現狀來看,各國間在貧富差距、發展程度以及資源分享等基本問題上依然存在着嚴重失衡與不和諧,發達國家奢華的消費模式與發展中國家的溫飽尚未解決是世界的大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和可持續性就會受到挑戰,而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的重要責任。
  我們在思考這類問題時,也是在期待一個負責任的、能夠管理全世界事務、造福全世界的超國家經濟合作管理機制的出現。
  相關稿件
國家外匯管理局澄清“中國無熱錢”報道 2008-07-15
放鬆信貸或有助於緩解熱錢流入 2008-07-14
加強雙向管理,防範熱錢衝擊 2008-07-11
如何防“熱錢”興風作浪 2008-07-11
對熱錢既要監管又要利用 200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