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呼喚個人破産法&&
    2008-05-28    作者:葛劍雄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能否由政府根據震災後的實際情況制定一項政策,根據破産法的原則,核準個人因破産而免除一切公私債務。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原來以按揭貸款購房的受災群眾立即面臨一個難題:如何繼續按月歸還貸款?有的所購房産已化為烏有,有的已嚴重損毀,有的成了危房;有人僥倖逃生卻已一無所有,有的借貸人已經死亡,有人已失去收入來源。所以即使房屋完好,如何還貸也成了問題。
  現在銀行決定,對確實沒有償還能力的借款人可以免除債務,這自然是好事一樁。不過仔細一想,真做起來並不簡單。怎樣確定借款人是否有還貸能力,有多少能力?是全免還是部分減免?就是在平時也不容易,何況是在證據、證物、證人都不完好的災後時期。另外,債務免除後,産權如何確定?與已還貸的百分比是否有關?
  而且受災群眾的債務並非只涉及房産,更不限於銀行。如企業或法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或財務往來,民間的借款或經濟關係,情況極其複雜,有的原來只有口頭協議,有的一方已經死亡或完全喪失償還或追索能力。對由此而産生的糾紛,既缺乏現成的法律法規,也不能都靠行政機構來處理,或由非政府組織來調解。
  如果我國有個人破産法,那麼,因為震災而一無所有,或所余財物僅夠維持基本生活的人,只要向法院申請破産就可以了。法院核準後,申請人的所有債務自然解除,由法院負責清償。但在沒有個人破産法的當下,個人和法院都無能為力。要是都通過訴訟方式追索,不僅舉證困難、法院不勝負擔,而且大多數判決會無法執行。另一方面,根據現行法律,公私企業是可以申請破産的。一旦企業被核準破産,又沒有清償能力,其私人債權人就血本無歸。對個人而言,顯然有失公允。
  當然,馬上制定並通過一部個人破産法是不現實的,而且即使通過了,法律也不能追溯。所以能否由政府根據震災後的實際情況制定一項政策,根據破産法的原則,核準個人因破産而免除一切公私債務。例如,失去家園的公私債務人只要聲明沒有其他財産或存款,並承擔法律責任,就能依法破産。至少可以規定一項政策,允許個人免息延期償付若干年。同時設立一項基金,用以救濟因債務鏈而影響生存的企業或個人。
  這次震災又給我們提出了制定個人破産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類似的災害還有可能發生。為了保證個人的生存權,為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中國需要這樣的法律。

  相關稿件
核銷地震呆賬貸款能否讓銀行"吃一塹長一智" 2008-05-28
四川97.6%銀行網點恢復營業 重建貸款破百億 2008-05-28
受理首例災區住房貸款呆賬顯人性化 2008-05-27
核銷無力償還貸款銀行業彰顯社會責任 2008-05-27
銀行業:打響受災貸款呆賬核銷“攻堅戰” 200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