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過剩,提振內需説易行難
    2008-04-29    作者:陳莉莉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為中國外貿出口風向標的廣交會第一期已經結束了,交出來的是一份歐美客商減少,部分展區場面冷清,出口商訂單少接單難,紡織服裝等成交大幅下滑的答卷。中國的出口業面臨着30年來未有過的多重考驗。
  廠商們坦言,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海運成本不斷上漲,美元貶值沒完沒了,而漲價又不能為買家所接受,這樣下去無異於等死。部分進取的廠商已經開始調整經營策略來進行應對,其做法不外乎兩種。一、調整産品結構,提升産品附加值。二、轉向內銷。
  出口商轉型內銷其實是無奈之舉,相對於出口的以拼價格為主,內銷操作其實要複雜很多,除了拼市場,還要拼賬期,拼潛規則。筆者接觸國內商家日久,收款難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而出口業,除了前段時間報道的部分企業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被迫放賬給美國客商的個別行為以外,只要嚴格遵守L/C,TT的付款規則操作,買方又不突然破産的情況下,欠款問題鮮有發生。而且,對於只做出口的企業來説,內銷需要考慮很多他們全然陌生的市場運作,這與單純幫外國客商做貼牌生産完全是兩個概念。
  從去年出口形勢日益嚴峻開始,擴大內需就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一個更加重要的戰略方針。但是內需是否能有效提振,解決出口産能過剩,維持經濟增長呢?
  我們可以從幾種代表性行業中看出端倪。記得在2007年前後,海爾老總張瑞敏曾經説過:“家電行業的利潤就像刀片一樣薄,我們必須走出去。”在汽車行業,平均利潤率不到5%,服裝行業,全國服裝行業有8萬多家,行內專業人士認為整體利潤率應該是3.9%.根據廣交會等資料顯示,紡織服裝業正是出口寒冬中最受打擊的行業之一,因此到2007年底為止,全國服裝庫存達到120億件,完全可以滿足全世界人民一年的服裝消費。在2月份CPI上漲8.7%的形勢下,服裝整體價格下降了1.6%,完全與物價走勢背馳。把出口過剩的産能移進來,勢必使競爭更加慘烈,使更多的企業捲入惡劣的窩裏鬥境地。
  再看看另一個方面就是國內消費需求,由於福利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高儲蓄習慣目前難以改變。同時,人們的工資收入水平跟不上物價的上漲速度,財産性收入又無法獲得穩定增長甚至還産生負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消費需求無法被刺激起來。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也許今年的零售業數字會比較好看,因為部分有一定資産,又有一定理財觀念的人在進行貨幣換商品的動作,他們在看不到頭的通脹預期下陸續地進行耐用商品“建倉”以抵禦貨幣購買力貶值。但需要擔心的是,這種景氣是否在透支未來的購買力。
  提振內需,得益方是有的。首先是國內銷售&&,由於牢牢掌握着國內銷售的終端網絡,也就具備了強勢的叫價能力,因此進入&&的門檻(又稱入場費)肯定會被抬高,一位廣東的民營企業老闆告訴筆者,他被阿里巴巴幫助廣東中小企業轉型的宣傳所打動,於是&&到阿里巴巴的業務員,得知門檻是會員費4萬元/年,這個收費使他卻步。另一個得益方是消費者,但是,消費者受惠是暫時的,製造業基礎被破壞的影響才是持久的。
  相關稿件
內需異動發出的警示 2008-03-14
巴曙松:今年是內需驅動元年 2008-02-29
借鑒美國減稅進一步擴大內需 2008-01-31
擴大內需是應對全球經濟放緩的良方 2008-01-25
家電下鄉:激活內需2300億 200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