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通脹 升值不如節能
    2008-04-25    郭田勇    來源:新京報

  隨着國際石油、鐵礦石等生産資料以及糧食食品價格的高漲,國內通脹水平也不斷創新高。針對目前國內這種輸入型通貨膨脹,從理論上説,政府可以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降低進口價格,進而緩解通脹壓力。而在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替代加息抑制通脹似乎成為了央行的最優貨幣政策選擇。
  然而人民幣加速升值真能起到理論上所述的那種效果嗎?筆者認為對其作用不可高估。我國目前的輸入型通脹問題主要是國際石油、鐵礦石等生産資料和糧食食品等價格上漲造成。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資源進口型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資源浪費型大國。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而單位産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據有關機構的研究,按單位産品能耗和終端用設備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我國節能潛力約為3億噸標準煤;同時,我國礦産資源總回採率也僅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糧食作物的平均水份生産率約為每立方米水産出1公斤糧食,僅是發達國家的一半,節能型居住建築僅佔全國城市居民居住建築面積的3.5%左右。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利用國際資源價格上漲來作為我國節能減排、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一個契機,而並非一味地通過加速人民幣升值來彌補進口成本的上升。特別是,這些資源浪費型企業大多都是屬於大型國有壟斷企業,這些企業正是國內投資過熱的主要推動者,而國際資源價格的上漲可以抑制這部分企業的投資衝動,從而可以緩解投資過度導致的經濟過熱。因此,如果一味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降低資源産品進口成本,就會進一步縱容這些資源高消耗型企業過度投資,並加劇經濟過熱。
  而對於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來説,人民幣加速升值也未必就是一個緩解通脹的最優路徑。據農業部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糧食出口為991萬噸,而進口不到160萬噸,説明我國是一個糧食凈出口國。最近又有報道稱,由於交通緊張造成了東北地區糧食積壓的問題,而南方糧價卻是不斷上漲,顯然,緩解目前國內糧價上漲並非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所能解決。另外,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增加糧食進口其實是在補貼國外農業而損害國內農業,因此,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降低糧食價格還不如加快國內糧食的地域流動並對國內糧食出口予以限制,這樣既可以起到緩解通脹壓力的作用,又能提高農民收入。
  從理論上説,抑制通貨膨脹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着手。首先,對供給而言,政府可以動用鉅額外匯儲備購買國外豐富的油田、礦山等,進而可以通過資源價格的上漲補貼下游成本的上升。另外則是控制需求,如果單純是減少這些資源的進口數量,雖然可以抑制一定程度上的通脹,但由此帶來的後果卻是經濟的衰退,這在我國特殊國情的背景下顯然是不可取的。目前,政府可以考慮使用外匯儲備對那些不斷提高生産技術和資源使用效率的企業給予補貼,同時對企業購買國外先進生産設備實行補貼,這樣既可以鼓勵企業不斷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還可以緩解央行的外匯儲備壓力,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防止人民幣加速升值所導致的外匯儲備縮水。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教授)

  相關稿件
應對輸入型通脹:中國的全新課題 2008-04-25
通脹預期主導我國基金投資方向 2008-04-22
調控緊隨CPI而來 難解通脹之憂 2008-04-22
抗通脹:緊貨幣勿忘寬財政 2008-04-22
七論通脹無牛市 200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