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農産品價格直線上漲,一邊農民又沒有得到利益,結果是,獲利少使農民越來越不想種植,農産品供給也就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最終導致城市居民生活負擔越來越重。
日前,農業部組織調研組,赴北京、山東、河北等省市,選擇糧食、畜産品、蔬菜三大類9個品種的農産品,對生産—收購—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全程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這次農産品漲價主要來自成本推動和産後各環節加價;在農産品産銷鏈條中,農民投入多、耗時長、風險大,但獲得的利潤相對較少。(4月15日《人民日報》)
農業部的調查顯示,1斤油菜,地頭收購價0.4元,北京超市價2.2元,農民每斤只賺5分錢;1斤尖椒,農民出售價1.25元,超市零售價6.5元,上漲4.2倍。調查表明,糧食産銷各環節每斤總成本中,生産環節佔73.9%;一頭豬(100公斤)飼養屠宰銷售等環節總成本1532.98元中,生産環節佔86.9%。 農産品總成本的增加主要在生産環節,這使農民的利潤大大減少。而收購—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不僅利潤空間比較平穩,甚至還有所上升——農民在農産品價格上漲和農産品成本增加的博弈中再一次成為輸家。筆者在清明節前後到農村採取召開小型座談會、實地考察等辦法,也對農民在這輪農産品價格上漲中是否真正獲利做了調查,結果與農業部調研組的調查結果基本吻合——農民確實在這輪農産品上漲中沒有獲利或者獲利很少。 當前,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導致許多國家通貨膨脹壓力明顯增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發出高度重視糧荒的警告,並且説,這次糧荒比美國次貸危機更加危險。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4日呼籲國際社會採取緊急措施解決當前世界面臨的糧食危機,防止糧食危機在政治和安全領域造成更大的影響。 中國有13億人口,佔世界的五分之一,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供應糧食。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除了堅決保住18億畝的耕地紅線外,關鍵在於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靠什麼來提高呢?讓農民在種植農産品中得到利益、增加收入是關鍵。 一些專家&&,農産品漲價並不可怕,農産品價格長期過低,漲價就能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像當前的這種“漲”法,農民幾乎沒有得到利益,如何能增加農民收入,又如何能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呢?發展農業生産是抑制物價上漲,減輕通貨膨脹壓力的根本,但是農民根本沒有在漲價中得到利益,哪來發展農業生産的積極性和動力呢?一邊農産品價格直線上漲,一邊農民又沒有得到收益,結果是,獲利少使農民越來越不想在生産中增加投入,農産品供給也就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最終導致城市居民生活負擔越來越重。 農民在農産品漲價中獲利少是個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顯得相當迫切和重要。從短期看,國家要繼續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化肥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對種糧農民大幅增加農資綜合直補資金,減輕農業生産成本增加的壓力;採取國家給農産品生産入保險等措施,化解農業生産風險;加強流通領域各環節的價格監控,利用政策調節收購、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利潤空間過大的問題。從長遠看,應該採取農民土地入股、流轉等方式,加快土地規模化、公司化經營試點步伐,提高土地單位産出效益,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一畝三分地中解脫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