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近一段時間來,只要有再融資的消息出來,大盤即應聲而落,再融資看上去好像與股市暴跌之間存在某種必然的&&,那麼這二者之間到底有無必然&&?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首先來看看美國再融資的情況。
首先,在美國,如果公司管理層是基於股東財富最大化來做決策的話,那麼再融資在一般情況下意味着該公司的前景並不美好。因為當公司再融資投入的項目盈利時,儘管老股東能夠獲得回報,但是由於新股份的發行,老股東的回報是被稀釋了。其實在美國,不管再融資與否,老股東只關心一樣東西,那就是每股收益,也就是説,無論再融資與否,只要使老股東的每股收益增加就是好的。因此當一個項目的前景非常突出時,上市公司一般會優先考慮債務融資,這樣才能使老股東的權益最大化。所以,當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再融資時往往意味着要上馬的項目前景並不看好。
其次,上市公司片面追求做大而沒有做強將增加破産機會。從上市公司頻繁地進行再融資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追求快速成長的心情還是很迫切的。不過筆者認為:單純追求高成長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單純做大而沒有做強將沒有任何意義,它反而可能增加破産的危險。也就是説,如果融資投入的項目不是很賺錢,那還不如把錢還給股東。
第三,再融資凸顯上市公司管理層和股東利益之間的衝突問題。上市公司管理層有時是出於個人利益,而不是完全從股東的利益出發來作出經營決定。如果項目不是很賺錢即從股東的角度判斷是應該捨棄的項目,那麼上市公司為什麼仍然會選擇積極融資去上這個項目呢?因為企業做大了意味着市場份額的擴大(做大並不意味着做強,也就是説老股東的每股收益不會增加反而可能會被稀釋),企業市場份額做大了也就意味着管理層的報酬會增加,權利也相應加大。當企業面臨迅速做大的機會時,管理層一般是很難拒絕的。
第四,美國企業做大不靠再融資。企業做大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四個,從內部來説有未分配利潤和折舊,從外部來講有借債和再發行股票融資。根據有關統計,美國上市公司平均20年才再融資一次。美國企業做大做強所需融資主要靠自身積累,也就是未分配利潤和借債。其實美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並不喜歡再融資這種不確定的融資方式。因為在項目資金預算時可能需要1600億美元,而當實施融資時可能由於市場變化而只能融到1200億美元,從而導致項目無法順利實施的尷尬境地。
第五,如果盲目再融資發生在美國,市場會作何反應?美國的投資者通常會採取三個方面的行動,一是隨着機構投資者的壯大,比如基金,他們可以選擇直接介入公司事務。二是他們可以提名自己的董事,推動罷免目前的管理層。三是管理層糟糕的表現必然壓低股價,從而為競爭者提供了收購的機會,收購成功後現在的管理層將被換掉。
我們從美國再融資實踐可以看出,再融資和股市暴跌之間沒有必然的&&,它主要看再融資所要投資的項目情況。之前的中信證券和萬科在再融資後股市繼續大漲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觀點。這主要和市場對再融資對公司盈利的預期有關係。當中信證券和萬科再融資時,市場預期中信證券的再融資投到直投業務能賺很多錢,萬科再融資去儲備土地等,市場都預期會帶來高回報。由此也可以看出,再融資本身是中性的,是雙刃劍。股市之所以出現暴跌可能和融資的規模過大把投資者嚇着了,從而信心受到打擊。另外也不排除有人借題發揮和股市估值相對過高有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