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外資銀行正在對我國的個人房貸市場張開大嘴。近期央行上海總部統計數據表明,2007年末,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個貸餘額為2860億,同比增長15.15%,個貸佔房貸的82.2%,創歷史高位。就全年走勢分析,在去年9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産信貸管理的通知》之後,市場立即有所反應,部分城市的樓市出現盤整和下調態勢,個人住房貸款回落,第四季度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個貸新增額較三季度下降39%。然而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外幣個人住宅貸款卻呈現逆勢擴張、加速增長的跡象。2007年第四季度,在滬各外資銀行個人住宅貸款新增18.98億,佔全年新增總量的41%。 這一現象背後到底隱藏着怎樣的內幕?從外資銀行的意願上講,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近10%,堪稱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最大奇蹟,隨着WTO過渡期的結束,所有國際金融巨頭都想做強做大中國業務,分食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蛋糕,急於在中國謀取風險較低、回報較高的銀行業務利潤。 為什麼在中資銀行業務下滑之時,外資銀行卻生意分外紅火?從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演變上分析,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基本上持歡迎態度,之後是規範加限制;標誌性文件有兩個,一是《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主要規範和限制外資並購,很大程度也是那年炒得沸沸颺颺的凱雷並購徐工案的結果;二是《關於規範房地産市場外資准入和管理的意見》,是針對房地産業的。就房地産業而言,政策&&後,外資進入房地産業的規模並未下降,只是投資結構有所調整,比如整幢收購成熟物業的案例比2005年明顯減少。 從房貸需求上分析,房産新政使境內居民購房意願下降,卻並未明顯改變外資對內地物業的投資慾望。首先,人民幣依然處於快速升值的通道中,外資只要呆在國內就會升值;其次,中美利率目前已經倒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降息,而中國央行卻在加息,倒挂現象還將加劇,緊盯美元的港幣利率亦是如此;再次,目前還出現部分境內居民通過借外幣貸款規避“二套房”政策的情況。 這就意味着,房貸新政有“限內不限外”之嫌。其實,近幾年諸多的信貸緊縮政策,都未對外資銀行進行嚴格監管,這既涉及到鼓勵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政策,也在於目前外資銀行在國內的信貸業務中所佔比重較小,監管部門有些忽視他們。比如去年的房貸新政,針對於“二套房”的標準,央行和銀監會並未明確適用非居民,這樣在國內商業銀行提高個貸門檻的同時,外資銀行實際上是在降價門檻,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在享受“非國民待遇”。 2007年末,上海中資商業銀行人民幣自營性房地産貸款不良率為1.01%,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7%,同比下降0.0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海以及全國個人房貸依然是一塊優質資産,在中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下,基本上尚無房貸類的金融衍生品,不可能爆發類似美國的次貸債危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雖然我們不能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狹隘觀念,但也不能任由外資流入。 在我國宏觀經濟同時面臨“過熱”和“過冷”雙重風險的情況下,在海外熱錢依然持續涌入國內房地産市場的形勢下,在一些國際投行對於中國樓市公開唱空、暗地做多的背景下,規範外資和維護房貸政策的公平性、權威性、有效性,需要我們嚴防外資銀行趁機大肆放貸。
(作者繫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