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為什麼這樣“紅”?
    2007-12-11    舒聖祥(浙江 會計師)    來源:新京報

  “國有資産平均每年增長1.3萬億元,相當於每年誕生一個中石油。”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2007(第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央企正進入空前繁榮時期,今年利潤預計接近1萬億元。(12月10日《第一財經日報》)

  與此同時,“國企鉅額利潤何時惠及全民”、“誰是國企的主人”之類傳統質疑也紛紛登&。“原來的狀況我發愁,現在也發愁,這個利潤藏不住。”李榮融的“俏皮話”,其實是對央企利潤暴增必將引發輿論質疑的一種預先感知。
  如果要問“央企為什麼這樣紅”,我認為基本上可以簡單歸納為兩點:走市場的路,得利於壟斷地位。當然,現在央企利潤暴增之所以引起輿論質疑,並不是説央企走市場化的道路不好,而是説其市場化還很不夠。
  正如李榮融所言,“任何出資人、任何股東,都需要回報,這是常識。”這句話不僅意味着央企可以大膽地追求最大利潤,同時也説明股東有要求回報的權利。那麼,央企的股東是誰?是民眾。他們又獲得了怎樣的回報?目前國企分紅只是“必要時,可部分用於社會保障等項支出”,公眾希望能從國企分紅中獲得更多直接收益。如果全民對央企“只投資不受益”時代不終結,“走市場的路”就只能算走了一小半。
  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一家獨大”或者“幾家分食”,永遠不可能産生對消費者有利的市場競爭行為。相反,一些國企利潤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與民爭利”的基礎上,國企利潤暴增會加深公眾“為壟斷巨頭打工”的相對剝奪感。只要市場主體不能自由參與競爭,“增長勢頭壓不住”的央企利潤就不值得驕傲和炫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