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金融産品”蒙了你
    2007-12-10    作者:詹得雄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果有一件産品,包裝美輪美奐,但説明書含糊其詞,弄不清裏面究竟是什麼東西,你一定不敢買,心想會不會上當呢?
    説到産品,在中國人原有的概念裏,總是一件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裏。然而現在不一樣了。有些産品常常叫人摸不着頭腦,尤其是金融産品。
    這個問題之所以最近突出出來,是因為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風波讓許多人吃了虧。很多人賠了錢之後,還不知道人家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到這時候,人們才會想到:我當初怎麼會糊裏糊塗地買呢?
    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誌9月24日的署名文章説:“金融市場的混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管理者對近年來引入的越來越複雜的新金融産品採取不干涉的態度,這些産品遠不是透明的。”
    就以次級房屋抵押貸款為例:銀行為了多貸款多獲利,便向200多萬個信貸記錄不佳的用戶發放抵押貸款。這種貸款初看起來特別便宜而又容易得到,於是大量的資金貸了出去。銀行知道風險很大,於是來了個“證券化”花招,即把這些貸款“切開再揉碎”後重新包裝,經幾次轉售,最終變成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和世界各國其他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美輪美奐的産品便呈現在你的面前了。
    不是有評級機構嗎?它們不是有監督的責任嗎?別太天真了。這些機構往往給這些産品有利的評級,因為給評級機構發薪的人正是推出這些産品的人。所以,向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一攬子計劃投資的人,不知道這些證券到底值多少錢。
    這種不透明現在已經引起了各國的注意。德國在上次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遭到奉行所謂盎格魯—撒克遜式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和英國的反對。他們認為,金融産品透明了,就洩露了商業機密,也失去了産品的魅力。他們諷刺要求透明的人是“輸不起”。所以,有人評論説,這實際上在告訴大家:在金融市場的“狂野的西部”,是沒有警察會來幫你忙的,你自己看著辦吧!
    不過,這種牛仔式的態度畢竟不得人心。法國總統薩科齊已命令財長克裏斯蒂娜拉加德起草一個計劃,迫使金融機構透露更多關於金融衍生産品的信息,並準備再次把這個問題提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去。
    當今的世界經濟,變得越來越靠金融來推動,所以有人説工業資本主義已變成了金融資本主義。極少數人獲得了極大的收益。據美國政策研究所的最新報告,前20位私募股權和對衝基金經理2006年的平均收入高達6.756億美元。人們不禁要問:這麼多錢從哪來?
    近來,在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就中國産品質量問題大大地炒作了一番。其實,中國産品絕大部分是好的,總體是安全的。即使有些出口産品存在問題,中國也都認真對待,抓緊改進,體現了很大的透明度。為此,《耶魯全球化》在線雜誌上述文章寫道:“就在中國人努力清理其出口産品的時候,美國應該再次向世人保證,它也將認真對它輸出的主要出口品(金融産品)承擔責任。”

(作者係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