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M機數量少存在刷卡障礙
●發卡銀行與銀聯有利益衝突 ●贏利率低導致發卡普遍虧損
●銀行卡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
2008年奧運會逐漸臨近之際,中國銀行卡産業也正處在一個“井噴式”增長的歷史階段。奧運會的深遠影響、龐大的人員往來和以卡支付的需求,正為中國銀行卡産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毋庸置疑,奧運經濟的機遇將提升銀行卡服務的內涵,推動銀行卡産業的升級並借此惠及億萬持卡人。對中國金融業來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如何應對和改善北京、上海、青島等奧運城市的金融服務水平特別是銀行卡受理服務水平,已成為整個業界的一項重大使命。
站在深化産業內涵、更好服務奧運的角度來看,中國銀行卡市場面臨着一系列的“奧運大考”。要有效應對奧運金融服務的全面要求、促進銀行卡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關管理機構、業界就必須直面當前中國銀行卡産業的三大矛盾:銀行卡受理水平較為落後、銀行業高度競爭與國內卡組織壟斷的衝突以及産業“不贏利”的生態環境。
就銀行卡受理情況來看,近年來全國新增聯網商戶、POS、ATM均以較大幅度在增長,銀行卡受理環境特別是京滬穗等一線城市的刷卡環境也大為改善,但仍然滯後於民眾金融生活的要求。在發達國家銀行卡市場,平均1萬人佔有13&ATM機,而在我國,即使在京滬穗這些發達城市,萬人佔有的ATM數量只在5&左右,POS人均佔有量的差距更為明顯,而且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刷卡障礙。值得關注的是,由於錯綜複雜的利益導向,銀行卡受理範圍仍然較為狹窄。銀行卡市場是一個典型“雞與蛋”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雙邊市場”。受理市場的規模不足,使銀行卡的廣泛受理還不能完全實現,直接影響了持卡人的用卡積極性,制約了整個銀行卡市場的發展。有鋻於此,北京市政府&&了《北京2008奧運支付環境建設方案》,明確了2008年6月前北京市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的規範和要求。
就發卡銀行的奧運營銷而言,自北京奧運會標誌公布以來,除了個別國有銀行,招行、民生、中信、光大、浦發等銀行發行的奧運銀行卡,都被迫採取“1+1”即一張銀聯卡加一張奧運概念卡的模式——後者無法在國內聯網使用,這對奧運銀行卡市場的開拓造成了不利影響,也損害了廣大持卡人的利益。事實上,圍繞奧運銀行卡的利益杯葛只是發卡銀行與銀聯矛盾的一個側面例證。近年來,隨着外資銀行的滲透,國內銀行在銀行卡為核心介質的零售業務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另一方面,國內的銀行卡受理品牌和清算網絡卻僅有中國銀聯一家“上游供貨商”。從跨行查詢收費、商戶罷刷風波、禁止銀行布放POS再到禁止奧運卡上市、取消雙幣卡爭論,中國銀行卡市場數年來的歷次“風波”,無不反映了銀行間高度競爭和銀聯獨家經營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戰略、利益與價值取向的衝突。因此,筆者認為要促進奧運金融服務的改善、保障銀行卡産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有關監管機構就必需加強對銀行卡組織的監管,妥善處理發卡銀行與銀聯的矛盾。
就産業的贏利狀況而言,由於銀行卡贏利率低、在銀行總收入中佔比例較低,中國銀行卡産業面臨着收入來源捉襟見肘的現實瓶頸,銀行卡業務在發卡量激增、“全民喜刷刷”的背後實際上是發卡銀行的普遍虧損。目前,我國信用卡透支利息折算成年利率高達18%,但由於傳統文化與消費理念的關係,國內信用卡業務利息的收入絕對額和佔比都很低。而另一方面,國外商戶扣率借記卡比較低——國際慣例為1.5%-2%,國內卻連1%都不到。究其原因,既有上游市場壟斷、壓低費率的因素,也有産業布局和綜合規劃不合理、監管政策與財稅激勵不到位等原因。
綜上所述,奧運給中國帶來的旅游經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借助這一戰略機遇,通過更加開放、有序的競爭,擴大銀行卡受理環境、增強中資銀行的競爭力、為民眾提供更加安全方便的支付環境,將是奧運時代的重要課題。有關監管機構和業界應該從中國銀行卡産業的客觀現實出發,本着開放市場、促進競爭與規範的原則,以北京奧運為契機,下大力氣推動銀行卡産業的深入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