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媒體披露的一份峰會聲明草案,目前正在召開的第三屆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元首峰會將忽略美國敦促該組織進一步增産的呼聲,並且很可能在下個月的部長級會議上也不會宣布增産計劃。在國際原油期貨震蕩衝擊100美元之際,歐佩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了全球能源投資者與消費者的神經。
歐佩克不願犧牲自身利益去增産
將當前的原油價格迅猛上漲歸咎於國際市場炒家惡意炒作與美元貶值,以看淡明年原油消費後市為由而拒絕增産,從表面上來看似乎言之鑿鑿,但實際上卻是大謬不然。眾所周知,原油期貨價格的走勢對産能變化是最為敏感的。即便是英國北海邊上的風暴也會促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大漲,更何況是佔據全球産能40%的歐佩克的增減産決定。歐佩克若是有意調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未來的趨勢,那麼宣布增産,哪怕是微量的增産計劃也是短期內最為現實的手段。如果任由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原油價格到明年年中突破120美元也並非神話。 那麼為何石油輸出國組織遲遲不願干涉日趨高漲的油價呢?答案很簡單:石油輸出國通過其國有石油企業控制了國內的石油生産銷售,石油主權國家是全球高油價的最大受益者。受益者當然不可能主動犧牲自身的利益去增産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而維持高油價是其獲取最大收益的最佳方式。 事實上,高油價給石油主權國家帶來的不僅僅是源源不斷的財富,更是強勢的政治資本。與美國歷來不睦的産油國———伊朗和委內瑞拉對此次歐佩克國家元首峰會高度重視,本國元首均親自臨場。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在歐佩克峰會的開幕致詞中公開警告:如果美國進攻伊朗或委內瑞拉,那麼原油價格可能會從目前已經創下新高記錄的每桶近100美元增加一倍,達到每桶200美元。
産油國傾向原油資産國有化
在俄羅斯模式的帶動下,目前産油國對待國內原油資産的態度已轉向完全的“國有化”。尤其是在高油價的利益驅動下,原油勘探和開採的成本回收速度已經大大提高,許多原本貧困的石油輸出國不再依賴大型跨國原油開採企業。今年6月份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因與當地政府的緊張關係而被迫放棄它們在委內瑞拉的數十億美元投資就是最好的例證,委內瑞拉政府要求埃克森美孚和康菲和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一道將它們在一些大型石油項目上的多數股權交歸委內瑞拉的國有石油公司所有。隨後,一家委內瑞拉公司將其在四個大型石油項目中的持股權幾乎擴大了一倍,達到78%左右,總價值高達310億美元。 即便是那些不能完全依靠自身資金開採原油的産油國也利用原油價格上漲,從與跨國企業的合同中改寫利益分配關係,最終獲取更多的利益。BP在俄合資企業TNK-BP的CEO鮑勃 達德利上周在一個石油業大會上公開&&:油價屢創新高時最大贏家應屬産油國政府。許多投資者也開始拋棄老牌的跨國原油生産巨頭,轉而追捧國有石油生産企業。Threadneedle駐倫敦的全球股票基金經理斯蒂芬 索恩伯&&他已經在過去兩年中減少了對英國石油、荷蘭皇家殼牌和埃克森美孚的投資,將更多資金投向了那些産量不斷增長的國有石油公司。
高油價政策蘊含風險
高油價雖然給予了産油國更好機會重新佔領本國的能源資産,並依靠石油輸出獲取更多的經濟政治利益。但是這一政策在本質上是“以鄰為壑”的,高油價是對工業化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國家的剝奪。尤其是那些仍處於工業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石油能源就是國民經濟增長的血脈,高油價可能會對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産生成本上升和通脹加劇的壓力。而對於産油國本身來説,高油價給本國居民帶來的高收益正在削弱本國經濟在其他方面的創新和競爭意識。同時單一的經濟結構和對國際市場進口的依賴引入了國際通脹的壓力,迫使産油國面臨着高收益、高通脹的壓力,進口工業品價格的上漲也蠶食了一部分高油價的收益。IMF今年10月份的一項報告顯示:阿聯酋的通貨膨脹率到目前已達到10%,沙特阿拉伯的通脹率也達到了10年來的新高。 雖然正處於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抵消了一部分高油價的通脹壓力,但是如果産油國出於自身利益一味推動原油價格持續走高,挑戰全世界的承受極限,那麼一旦突破臨界值,全球經濟恐將不得不再度咽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源、經濟雙重危機的苦果,屆時産油國恐怕也將難以獨善其身。
(作者是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