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過度積聚於房産商的風險
    2007-10-12    申草(杭州 經濟學博士)    來源:新京報

  中國資本市場財富生成機制存在缺陷。如果資本市場只剩下金融股、能源股、地産股,如果中國的IT、實體經濟産業富豪大批隕落,那麼,中國的富豪榜很可能只是在佐證資産的泡沫。
  據《新京報》報道,胡潤榜單上今年身家過百億的上榜富豪有75位,前13位企業家身家均在300億元以上,平均財富為42億元,比去年增加了100%,其中前50位上榜富豪的平均財富則比去年增長200%.據報道,胡潤對富豪榜最為震驚的,是財富的巨大,以及上升速度之快。而其原因,在於股市和地産增值成了富豪財富的“鼓風機”。
  此次富豪榜&&有兩大背景,一是通脹風險,二是資本時代,這使得財富加速集中,但也可能導致中産階層衰落。這不是中國內地獨有的現象,歐美各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就曾發生過,而我國的富豪榜(不管哪一個)也在印證這一規律。問題是,歐美各國基本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且已經趟過了工業化這條艱難的大河,而我國卻是數個時期集於一身,既處於重化工業階段,又邁入了資本時代的門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剛剛起步,人們盼望建立一個穩定的大比例的中産收入階層,但財富的分配不均又隨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而來。資源與財富的畸輕畸重,是尚處於工業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的不可承受之重。
  通脹時代的財富集聚效應不必多説。我國的通脹風險已現徵兆,如何防止通脹帶來價格的全盤扭曲,以及通脹對於中産階層財富的消極影響,已成當務之急。至於資本市場,固然如人所言,是一個財富管理的基礎性平台,也能夠在資産重估期成為財富的發散地。但撩撥人們神經的是,房地産商仍然扎堆上榜,前十名裏涉及房地産行業的達6位,前100名富豪43位涉足房地産。房産富豪們隨着今年的股價大幅度上升,以及土地價格的上升,財富獲得了明顯的增長。
  以往大城市居民在購買房子時,奉行“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而對於地産類上市公司的價值,則奉行“第一是土地,第二是土地,第三還是土地”的法則。所以,中國囤地最多的地産商位居富豪榜前列,恰與這一理念吻合。同時,也印證了通脹時代“實物資産為王”這一判斷,通過資本市場給實物資産估出天價。
  由此,我們看到了許多近似的財富生成鏈條:銀行貸款-土地-上市-高地價-高房價,財富就此形成。在理論上土地屬全民所有,而土地資産收益卻各歸其主,如何讓普通民眾也能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房地産富豪進行道德判斷沒有太多價值,應該反思的是畸形的財富形成機制。原本資本市場與銀行一樣是企業的融資手段,在成本權衡之下進行取捨,而現在則成為某些人資産重估幌子下重要的生財之道。人們擔憂的是,大股東的財富增值是否成為賬面游戲,它刺激了資本市場的畸形發展,卻使實體經濟失去了依託。為泡沫而泡沫,結局是泡沫之後一地雞毛。
  這些風險意識絕非杞人憂天,尤其是資本市場並不規範的前提下,部分財富並非集聚到了有才能的人手中,一個月前令人稱奇的神秘散戶劉芳,以及現在炒得沸沸颺颺的“少年股東”事件,都在提醒人們,中國資本市場財富生成機制存在諸多缺陷。如果資本市場只剩下金融股、能源股、地産股,如果中國的IT、實體經濟産業富豪大批隕落,那麼,中國的富豪榜很可能只是在佐證資産的泡沫。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