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與次級債風波
    2007-09-10    作者:程實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在《笑面人》裏的喃喃囈語給我們重新思考“次級債風波”這個後WTO時代金融夢魘帶來了些許另類的靈感。和“次級債風波”異曲同工般的有趣切面也曾出現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裏。
  汗牛充棟的業界分析無數次地將“次級債風波”與資産泡沫、短存長貸、金融創新、風險傳染、信心潰散等要素緊密&&起來,其實這些要素也與赤壁之戰中曹軍的一潰千里、社稷的風雨飄搖息息相關。就像美國經濟的一支獨秀一樣,曹操在贏得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後,政治泡沫和軍事泡沫在領土勢力急速擴張中悄然形成,在揮師南下過程中,虛榮心作祟的曹操為了假意兵強馬壯,短期內徵集了大量閒散兵力,並將其用於決定天下合分的重大長期戰役,這種軍力使用中的期限錯配為流動性危機似的軍心驟然潰散奠定了基礎。
  在軍事戰略制定和執行階段,曹操及其手下眾多謀臣名士被長期的軍事勝利麻痹了風險神經,這和格林斯潘寬鬆貨幣政策的有失審慎類似。樂觀主義激勵之下,看上去很美的驚世奇謀橫空出世,“鳳雛”龐統不失時機的獻上了連環妙計,曹操興高采烈地將大小戰艦用鐵鏈緊緊相連,殊不知搖晃分攤的個體收益上升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火攻防禦力整體下降的機會成本,這就和旨在“分散”風險的金融創新卻在“次級債風波”中為風險跨國界、跨市場傳染提供了助力一樣。
  在戰鬥過程中,號稱百萬之眾的曹軍面對遠弱於自己的吳蜀聯軍表現出了不堪一擊的風險承受能力。兵敗如山倒的本質在於“銀行擠兌”式的博弈均衡惡化,就算所有分支部隊都知道只要堅定不移的抗戰,就有機會抵擋住周郎的連番攻擊,但只要其中一支部隊對其他友軍的決心心存懷疑,那麼將導致全軍潰散。在金融學的觀點看來,這就是“非理性”個體選擇導致市場風險爆發的表現。
  在風波中轟然倒下的眾多金融機構並非都是不可救藥的深度玩火者,在短借長貸的資産負債結構下,許多機構迫於信任缺乏的擠兌衝擊,不得不在流動性較差的市場上以低於均衡水平的價格出售資産,這一方面加速了資産價格下行,另一方面也讓預期之外的大幅損失驟然産生。而債權人之所以爭先恐後的去逼迫債務人自行了斷,並非由於他們真的以為這些處於短期困難的金融機構病入膏肓,只是他們無法確定其他債權人也能夠像他們一樣認識到債務人負擔加重的短期性。在信任匱乏的條件下,本來可能是無關痛癢的“次級債風波”迅速變成了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不可承受之輕”,這就像一代姦雄曹操在赤壁莫名其妙地被小小周瑜逼得向關羽搖尾乞憐一樣無奈。
  更無奈的還在於,這種“全局性擠兌”並非簡單的央行干預所能挽救的,既然銀行擠兌需要存款保險制度的救贖,那麼“次級債風波”顯然需要全局性金融保險制度的幫助才能實現負面影響最小化,而問題在於,對於這種全局性金融保險制度,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沒有過確切的涉及。實際上,赤壁之戰後,元氣大傷的曹操不得不將一統天下的豐功偉業留給了兒子曹丕,而美國經濟在“次級債風波”後的全面復蘇可能也得留待新一屆白宮主人來竭力達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