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8月22日,央行再次“加息”。此次加息已經是本年度第四次、也是2004年以來的第六次加息。從央行加息的頻率看,近兩年多以來,加息的頻率在明顯加快,顯見央行緊縮性調控力度明顯加大。
在這樣的貨幣政策背景下,所謂進入“加息周期”的説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當下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的是,貨幣政策的加息周期將會給哪些行業造成更大的影響。筆者認為,房地産行業首當其衝。
儘管曾有開發商斷言“越調控房價漲得越高”,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因為貨幣政策實施本身的時滯性,讓其效果很難立竿見影地表現出來,甚至會導致與調控方向相悖狀況的出現。然而,這絕非意味着貨幣政策沒有任何影響。打個比方説,貨幣政策就像是中醫,往往看似效果緩慢,但是一旦顯效,則往往可以治本。
在美國房地産最為火爆時,4年時間的累計漲幅達到了50.56%。而伴隨房價的飆升,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基準利率從1%上調到5.25%。但是,由於貨幣政策效應相對間接和遲緩,利率水平的連續上調在短期內並沒有直接給房貸市場産生影響,這也讓部分投機者産生了政策誤解,甚至加大投機力度,市場上一度充斥着房價“永漲不跌”的狂妄言辭。然而,當政策的累加效應逐步積累沉澱,最終還是在某一時刻發揮出了質變的效果。最近鬧得沸沸颺颺的“次級貸款”風波,其根本原因就是房貸利率的不斷提升壓垮了風險貸款人。
反觀國內,伴隨着未來“加息周期”的進一步強化,“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隨之逐漸成形。以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為例,由於房價的持續飆升,現在的買房者貸款金額動輒在五六十萬元以上,甚至超過百萬的也並不少見。高額的貸款規模將直面未來密集而連續的加息周期。儘管從每次加息的幅度看來,增加還款的額度並不大,但加息的累計效應最終會在某一時刻産生質變。或許這種變化在一開始只是表現為個別壞賬,但銀行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面對壞賬風險反而會收緊銀根,進而會加速壞賬的産生,是為惡性循環。事實上,來自銀行和房産開發商的一些跡象已經顯現出了這種擔憂。央行近來多次在各種渠道警告商業銀行的房貸風險,而銀監會主導的房貸風險測試顯示,一旦房價跌幅超過15%,房貸壞賬將會大幅度增加。此外,根據媒體報道,近來越來越火爆的房産市場已經出現了“搶購”現象。但是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很多曾經蓄意囤積壓盤的開發商卻開始大規模推售房源。因此,在“搶房”的背後,開發商、中介公司、二手房業主刻意製造交易繁榮景象,以引誘購房者入市的可能性很大。(8月22日《東方早報》)
這些跡象均顯示出,在加息周期和房産調控新政醞釀的背景下,樓市的價格波動風險將愈加明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