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穩定糧食價格
    2007-08-10        來源:金融時報
  “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説,十三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永遠是頭等大事。糧價不穩,人心就不穩;人心不穩,就必然會對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産生負面的影響。
  農業是我們最重要的經濟基礎。農業作為一個産業,在為我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同時,還為其它産業提供了重要的生産資料。除此之外,農業還為中國最廣大的人群即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要保持糧食價格的穩定,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認識到糧食價格在我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把糧食價格視同為一般的商品價格。不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作為一種商品,的確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要忘了,社會對於糧食的需要有着極大的剛性,糧食價格的變化,不可能會顯著地影響到糧食的需求,也就是説,糧食價格的變化,不可能會對糧食的供求産生顯著的影響。這一剛性的背後,就是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就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問題。中國自身的糧食供求的平穩,是一種脆弱的平穩。糧食不像一般的商品那樣,存在着多大的剩餘空間,因此,我們不能夠把糧食作為投資品甚至投機品,來運作糧食的價格。
  其次,必須改革中國的糧食以及整個農産品( 21.90,0.00,0.00%)的貿易體制,使其不能夠成為個別企業的牟利體制,而是要成為一個能夠促進我國糧食價格穩定、農産品價格穩定的機制。當國內市場上的糧食價格過快上漲的時候,能夠從國際市場上購買糧食以平抑國內市場的糧食價格;國內市場上糧食價格下降過多的時候,能夠收購多餘的糧食供應,以保護農民利益,保護糧食生産的積極性。也許,建立這樣的體制,國家將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從國家根本利益的角度來考慮,付出這一點代價是值得的。從更為廣闊的角度來説,對於我國農産品的出口,我們也要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土地緊缺的國家,出口農産品,其實就是出口我國寶貴的土地資源。出口糧食,就是直接減少國內市場上糧食的供應量;出口其它的農産品,其實是與糧食生産爭地,也會間接減少糧食供應。而目前的農産品出口,又與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如何平衡此二者的關係,值得探討。
  第三,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對於糧食這樣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物質,我國早就建立起了國家儲備制度。但是,這一制度還存在着進一步完善的必要。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糧食體制改革一直舉步維艱。借由此次糧食價格波動的時機,我們應該認真清一清我們糧食儲備的家底,理一理糧食儲備體制,改革其不合理之處,從而使得糧食儲備體制能夠真正發揮出保障經濟正常運行的作用。
  第四,增加糧食及農産品的生産,規範和限制糧食的其它用途。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安全的頭等大事,不可掉以輕心。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説,糧食的安全不可能從外部取得,也就是説,我們的糧食供應,主要還是應該立足於國內。為此,就必須不遺餘力地加強農業基礎,增加糧食的生産與供應。這正是國家多次強調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用意所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世界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世界上已有不少的國家把糧食當作了原料,開發生物能源。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在2007年美國收穫的玉米中,將有27%用於生産乙醇。我國也有類似的項目。在不斷上漲的糧食價格面前,我們還是要權衡糧食的真正用途,不可盲目跟風,應規範和限制糧食的其它用途。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今年世界糧食産量將達到21.21億噸,比去年增長5.3%。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最高水平。有了這一強大的供應,我們相信,中國的糧食價格將會趨於穩定。然而,作為糧食價格的另一端,中國還會重蹈“谷賤傷農”的覆轍嗎?去年豬肉價格的大幅度下跌,曾深深地挫傷了生産者的積極性,而如今,不斷上漲的豬肉價格,其實是在不斷提示着我們,谷賤傷農這一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