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走出去”正當其時
    2007-07-3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近日,國家開發銀行與英國巴克萊銀行正式簽署股份認購協議及戰略合作備忘錄。根據協議,國開行將先期投入30億美元參股巴克萊銀行,支持其正在進行的收購荷蘭銀行的行動;國開行在巴克萊銀行持股比例約為3%,如果收購荷蘭銀行成功,國開行將再向巴克萊銀行投入80億美元至105億美元,從而使國開行在巴克萊銀行的持股比例達到5%以上。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金額的海外商業投資,它標誌着對外開放悄然進入新的階段,即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中國不再僅僅只是全球資本的目的國,一種新的、“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雙向流動,開始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資本走出國門自有其深刻的內在邏輯。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全球化所沿襲的基本脈絡是,發達國家的廣義高級生産要素以資本形式向低級生産要素擁有國家集中,導致後者大量出口從而産生鉅額順差。很顯然,這種並不平衡甚至並不平等的分工體系雖有其暫時合理的一面,但就未來長期而言卻是難以為繼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生産潛能,加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型趕超戰略,近乎必然地成為了全球産業鏈中最大的引資國和出口國之一。最近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3326億美元,同比增長41.6%,無論就存量還是增量來看,中國已經基本告別“雙缺口”時代。因此,適當鼓勵一部分資本向外輸出,不僅可能,而且必須。
  中國資本“走出去”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由於國際收支不平衡不斷加劇,貨幣當局為了對衝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實際已經讓出部分政策自主權。然而即便如此,市場依然積存有過量流動性,今年上半年,在各項緊縮政策密集&&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2.54萬億元,按照銀監會全年信貸增速不得超過15%的要求,已經用去7成“指標”,再加上股票、房産等資産價格一路飛升,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正在持續放大,繼續將剩餘資本圈禁在國內的做法已不能適應於形勢所需。
  第二,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同時又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美國國債持有國。按照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5月份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高達4074億美元。雖然説,中美雙方均&&,中國大幅削減美元儲備的可能性很小,但由於中國外匯儲備增長迅猛,如果將大量雞蛋集中投放在少數幾個籃子裏,顯然不利於分散風險。事實上,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美國國債價格已經開始面臨下行壓力,中國有必要尋求保值增值的新方式。
  第三,一般認為,産品生命周期及其轉移規律決定了東道國吸收外資只能帶來發達國家的成熟産品,發展中國家為此往往處於價值鏈的低端,中國“襯衫換飛機”式的貿易互補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而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深化內部改革、加強內部挖潛固然是根本之道,在此之外,利用現有資源直接參與到國外先進企業、優勢産業中去,亦不失為一種快捷方便的配套戰略。
  當然,應該看到,作為一項起步中的事業,中國資本“走出去”可能遭遇大量難以測知的風險。有報告顯示,此前國企在外設立的企業中,實現盈利的僅有1/3。這種不無尷尬的投資效果,其實為接下去更大規模的海外投資提供了警示、劃出了禁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