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資産價格泡沫是損民不利國的餿主意
    2007-07-17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政府聽信了泡沫論、&&印花稅等政策後,那些泡沫論者並不為中國受到打壓一蹶不振的資本市場承擔責任,他們義無反顧地挑戰下一個泡沫了。這樣挑戰下去的結果,是我國的市場最終也會像這些人理性控制過的股市一樣,變得不死不活。
  要控制資産價格,首先得清楚資産價格為什麼會不可扼制地上漲?否則控而不制,就成了給民眾“催眠”、讓他們在無奈中心懷幻想持幣待購,以商品房購買力計算,眼看著自己的貨幣在廣州等地一年下來就可能縮水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目前的主流説法是,資産價格上漲緣於流動性過剩,流動性過剩則是由於外匯儲備增長而帶來的基礎貨幣發行量造成。這個説法沒錯,但這句話應該加上後半句才完整,受制於國內外的經濟環境,目前的流動性過剩局面很難改變。
  自1994年匯改以來,我國央行的基礎貨幣投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外匯佔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央行唯有發行人民幣才能保持匯率穩定。
  1994年當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300多億美元,為此投放了近3000億元的基礎貨幣,導致當年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24%,引發全國搶購風潮。此後隨着外儲的增加,基礎貨幣發行量逐年上升,外匯佔款增量佔基礎貨幣增量的比例,2001、2003年超出了100%,儘管2003年開始發行央票對衝,但2004、2005年甚至超過200%,去年通過外匯佔款方式投放的基礎貨幣佔全部基礎貨幣的90%以上。央行就此淪為在匯率與基礎貨幣的蹺蹺板兩頭來回奔命的角色。
  基礎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帶來兩個效應,一是國內存在通貨膨脹壓力,二是人民幣面臨事實上的貶值壓力。令人費解的是,從2003年開始,我國經濟出現低通脹與高增長的喜人局面,消費物價指數一直徘徊在3%的警戒線下,而今年5月創下3.4%的新高,就引起各方恐慌。
  我們不應該膠柱鼓瑟地抱着CPI數據不放,目前的CPI數據的科學性已引起各方質疑。簡言之,這是一個無法與時俱進、甚至有聞過飾非之嫌的數據。工業消費品價格由於下游競爭未發生明顯上漲,但近兩年食品、能源尤其是房産價格的上漲,卻從另一方面説明我國經濟已處於較大的通脹壓力中。由於我國匯率自由兌換不可能一步到位,也由於我國公共建設、社會保障品欠債過多,因此,流動性過剩、通脹貶值壓力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面對財富縮水的威脅,理性人會有兩個選擇:一是投資黃金、藝術品、房地産等實物以求保值;二是投身風險高收益大的金融資本市場,以求手中的財富超過實際通脹率。所以,毫不奇怪,我們看到投資者在股市、樓市、收藏品等市場之間來來回回投資,這其實是投資者在流動性嚴重過剩情況下無奈的、也是最聰明的選擇。不料,這種理性選擇反而使他們被戴上了不理性的大帽子,在各種嚴厲的緊縮性調控政策中難以自處。
  近日,成思危先生發表評論,資産價值暴漲是不可持續的,中國需要一個成熟的股市。容我直説,前面一句話屬於公理,要緊的是對金融的認知與對投資的處理;後一句則是一種希望。不過如果繼續以政策刺“泡”而不是規範市場,中國股市永遠無法成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先生近日也再次提出警示,股市、樓市積累的泡沫可能打斷經濟發展。這話應該倒過來説,在流動性過剩一時難以改變的情況下,狙擊股市,相當於自斷經濟經脈,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手段遭到人為堵塞。
  股市跌了,樓市亂了,股市的數萬億元市值蒸發,確實減少了流動性,但這樣的人為刺破並沒有像美國網絡高科技時代一樣,培育出一個足以支撐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行業,反而損害了投資者的信心,打破了市場的改革步驟,從效果上來看是雙輸的。所謂控制資産價格泡沫,貌似有理,實則是損民不利國的餿主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