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上熱炒“中國製造”的質量問題。什麼“毒牙膏”、“劣質輪胎”、“含鉛玩具”、“含抗菌劑的水産品”這些詞彙,頻繁出現在外國媒體上。 此次中國産品遭遇的信譽麻煩,有着複雜的背景因素。比如,一些近年來頻頻製造“中國威脅論”的人乘機抓住小辮子不放,以偏概全,惡意攻擊“中國製造”;還有一些西方國家出於各種原因而提高了産品標準。但是,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説,他們最關心的還是“中國製造”的質量。因為隨着“中國製造”的迅速擴展,他們的生活已經與“中國製造”緊緊地&&在一起。美國有位記者不是想試試不用中國産品的生活嗎?結果一年之後,她就下了結論:這樣的生活很難維持下去。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産品出現在國外的超市、零售店、餐館,越來越多地包含在全球名牌産品之中時,外國人的眼光當然也會變得越來越挑剔,越來越苛刻。早期進入西方市場的中國貨,大多是超市大筐裏的便宜貨。而現在,人們用看待美國貨、日本貨的同樣眼光來衡量中國貨。 現在,中國的出口産品品種有上萬種,在如此大量的出口産品當中,每一筆合同都是進口商和出口商經過在規格、質量等各個方面的認真討論,達成共識的條件下實現的。應該説,中國出口産品的質量符合進口商的要求和進口國關於質量的規定,而且都經過法定的檢驗。中國出口産品整體上是被進口國的經銷商和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的。個別産品存在的問題,不應該波及中國全部出口産品。 對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來説,製造業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既是硬實力的體現,又直接決定了中國在世界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靠了製造業的崛起,今後也依然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製造業。要想提升“中國製造”的信譽,“中國製造”必須狠練“內功”,提高質量,舍此別無他途。如果我們能夠把“中國製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麻煩視作一個挑戰,一個機遇,扎紮實實地從每一個細節做起,讓“中國製造”成為美國、歐洲的標準,讓中國的食品標準成為全世界的高標準,國際上的消費者享受着高質量的“中國製造”,我們又何懼任何媒體的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