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建設部就“小産權房”發布警示後,筆者注意到,諸多論者對此很不以為然,他們大多從房價太高、很多人買不起房的角度出發,認為“小産權房”是房地産市場的有益補充,能夠有效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緩解城裏人住房難問題,既有益於農民,又有益於城裏人,可謂一舉兩得。筆者認為,這種盲目樂觀的評論只看到了“小産權房”的這一面,而沒有認識到其另一面,忽視了“小産權房”背後真正的“大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的是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通俗地講,就是城裏人上班拿工資,並享受着各種社會福利保障,農民則主要靠種田吃飯。如果説工資收入和福利保障是城裏人的“生命線”,那麼土地(耕地)就是農民的“生命線”。現在,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耕地變成宅基地,然後在宅基地上建房,繼而向城裏人出售,從眼前看確實獲利多多,讓農民們喜不自禁,但如果這種做法被明確允許,城裏人蜂擁去農村購房,那麼在眼前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會將更多耕地變成宅基地,建更多“小産權房”供城裏人享用,其後果可能是:若干年之後,一些城市郊區的農民將無田可種,他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小産權房”交易,從表面上看你情我願,公平合理,但從長遠看,其實質卻是城裏人侵佔農民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將農村變成城裏人的“後花園”。這種公平交易其實暗含着掠奪的成分,與一些房地産開發商在農村搞“圈地運動”本質相同。如果政策上對這種“小産權房”交易大開綠燈,那就意味着,一些城裏人不僅佔據着城市的經濟資源,而且佔據了農村的經濟資源;對於農民而言,他們不僅沒有能力去享有城市的經濟資源,而且失去了作為“生命線”的土地。如此一來,原本就存在的城鄉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農民和城裏人所享有的社會資源將更加不均等———這就是在“小産權房”背後,我們應該正視的一個“大問題”,據此,我們有必要問:城裏人住房難問題為何不能在城裏解決,為何要以犧牲農民的長遠利益為代價,去滿足城裏人的眼前利益?寄希望以“小産權房”來平抑房價、緩解住房難,這與飲鴆止渴何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