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4-23 河南 劉振傑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自2004年,“技工荒”、“民工荒”現象紛紛在東南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顯現。由於人手的短缺,致使許多企業開工不足,大批訂單花落別處。 據4月7日的《大河報》報道,作為信陽毛尖茶葉的發祥地、正宗産地之一、也是信陽毛尖最大産地的信陽市獅河港鄉,由於受暖冬影響,清明節剛過,整個茶山就一片碧綠了,幾場暖風一吹滿眼的金子轉眼即可變成一文不值的樹葉。但是由於採茶工人稀缺,茶農們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甚至到路口臨時急抓人。據悉,全信陽市目前有茶園80萬畝,至少需要採茶工人80萬,但現在只有不足10萬人在作業,也即是説供需比例為1:10。而信陽市作為全國有名的勞務輸出地區,每年有95%的青壯年外出務工,並且還創造了相當可觀的勞務收入。 採茶工的嚴重缺乏,已經不同程度地挫傷了廣大茶農的積極性。在茶農自身無法有效解決這一帶有普遍性難題的情況下,由政府出面對人力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已勢所必然。 近年,隨着農業生産力的提高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被釋放出來並涌流到城市。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更是被各級黨委政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去落實完成。但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紛紛外出,在使得農村人口絕對數量穩步下降的同時,還會帶來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表現為農村人口的“老弱病殘化”,甚至還會造成一些村莊“空殼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産生反過來又會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成效,誰來擔當新農村建設的重任成為一個必須給予重視的問題。 眾所周知,新農村建設是“十一五”規劃中着重強調的重中之重,各級各地也在積極籌劃並實施新農村建設。對於這一龐大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仍然需要大批充滿朝氣活力的青壯年勞動力積極參與。在城市既無法接受過量的農村人口,也未必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唯一途徑的情況下,恢復鄉村社會的活力,讓農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裏生存和發展,也許是更符合人文主義和現實國情省情要求的理性選擇。在一些農村經濟比較活躍的鄉村地區同樣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在做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設計和規劃時,一定要把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後帶來的問題加以充分的考慮並統籌規劃,為新農村建設這一龐大的全新的世紀富民工程配置相應的人力資源。 為了搞好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快落實《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各項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在農村道路交通、人畜飲水、能源建設、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中,將吸納一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廣泛參與。 其次要加強中小企業建設。結合目前各地的就業結構和農民自身的素質狀況來看,中小企業在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面具有如下諸多優勢:大多數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中的中小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勞動力的容量很大;就業門檻較低,就業限制比較少;技術起點較低,易於創辦。因此,這將是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 再次,全面推進農業産業化進程,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空間。為了防止農村人口過多涌向城市,誘發城市病,就必須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推進農業産業化,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使農業部門能繼續充當起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蓄水池作用。必須積極引導農民走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稀農産品,達到以深化農業內部生産來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目的。通過發展農村的支柱産業和主導産品,帶動關聯産業群的發展,將産業優勢和産品優勢轉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拓展農民的就業渠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