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房運動絕非“反市場的力量”
    2007-04-03    盧周來    來源:北京青年報
    由於商品房價格一漲再漲,普通工薪階層根本無法買得起房,最近,不少地方出現了居民籌款自建房或單位自建房現象。於是,先是房地産寡頭們迫不及待地聯合起來反擊自建房, 稱其為是“市場化改革的倒退”;緊接着,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跟上來,認為“自建房代表了一股反對市場經濟的勢力,政府必須出面加以制止”。
    房地産商聯合起來反對自建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自建房妨礙了他們的利益。但我們一些打着“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經濟學家出面反對自建房,並將自建房主張者冠以“反市場經濟”的帽子,則很有些讓人不以為然。
    我們都知道,現代經濟學一個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自由競爭市場能導致福利最大化,因此,在現代經濟學原理中,第一個對自由市場構成障礙的就是壟斷。而我國諸多大城市中的房地産市場正是一個寡頭性質的市場:少數幾個大房地産商主宰着市場的供給,為了共同的利益,他們組成價格聯盟,共同決定着房地産的價格。由於他們無論從財力還是從其他資源上都具備奧爾森所説的組成“分利聯盟”所必需的實施“選擇性激勵”的條件,因此,房地産商組成的聯盟在中國的確已經發展到小俱樂部性質,使得他們完全可以採取“集體行動”對抗任何可能妨礙他們利益的措施。2005年“國八條”與2006年“國六條”&&後,他們都這樣做了,而且房地産價格不降反升充分證明他們的“集體行動”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他們的目的。所以,在中國,真正反對市場經濟的不是自建房者,而是這些操縱市場、使得市場越來越遠離競爭的房地産商們。自建房運動者們所要做的,恰是通過打破房地産寡頭們對市場的壟斷,在間接地增加這一市場的可競爭性。
    除了壟斷是市場的破壞力量之外,權力對市場的介入被現代經濟學認為是破壞市場的又一重要力量。而中國房地産市場較為嚴重的“官商共謀”是人所共知的。這幾年,一些房地産調控措施之所以在地方政府那裏被打折扣,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賣地”收入已經成為不少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可支配財源,同時房地産業又是地方政府推動GDP增長的重要産業。當然,這背後還有某些官員的私人利益與房地産商勾結在一起。所以,在中國房地産市場上,如果説還有另外一股真正破壞市場、反對市場經濟改革的力量,也絕不是自建房者,而是與房地産商站在一起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員。
    現代經濟學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即當産品外購的價格超過自己生産時,市場就將失靈。亞當斯密對市場交易的看重,其前提也是建立在市場交易能夠實現交易雙方福利的同時提高。如果通過交易獲得的産品與服務,甚至比自我提供的産品與服務都差,市場將可能消失。這也是現代企業理論一個基本原理。企業是市場的替代。而企業之所以産生,就是當在市場上外購中間品造成的成本高於自己生産時,企業這種組織才産生了。我們以此看房地産市場。現實已經證明,自建房價格遠低於房地産商提供的住房的價格。媒體有報道:廣州鋼鐵公司一個普通工人拿到的自建房的房價是2050元5平方米,而其周邊的房價高達5000元5平方米以上,北京鐵路局一個張姓工人,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拿到的自建房價格是3800元5平方米,而其周邊的商品房價為8000元5平方米以上。這表明,中國目前的房地産市場交易,已經成了以損壞消費者福利為代價提高房地産商單方面福利的市場,這樣的市場已經是一個失敗的市場。自建房運動的興起,也許是挽救這一市場的有效途徑,怎麼反而成了“反市場的力量”呢?
    其實,以上這些道理這幾年已經從海外傳到了中國。記得2005年吳敬璉先生曾力薦過一本書,即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拉詹(Raghuram G. Rajan)與津格拉斯(Luigi Zingales)合著的《從資本家手中挽救市場經濟》。這兩位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的活力就在於市場的可競爭性,而既得利益集團即資本家們,為維護其既得利益免受競爭威脅,常常與權力勾結在一起,破壞市場的可競爭性,以維護其高額壟斷利潤。因此,資本家本身是自由市場最大的敵人。請恕我直言,那些指責自建房者是市場經濟破壞者的經濟學家們,假定他們的確沒有其他背景,那麼,只能説他們二十餘年抱着老教條不放,不看新文獻,不懂前沿,以至於又説了一些“很不經濟學”的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