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無良企業經濟手段最有效
    2007-04-02    江西 魏文彪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目前歐美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近日年銷售總額達1470億美元的12家跨國採購商在深圳參加“買家專場採購會”時公開&&,對於使用童工、嚴重超時加班的工廠,將拒絕其作為供應商的資格。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內企業因為社會責任問題失去訂單。(《信息時報》)

  12家跨國採購商拒絕與使用童工、嚴重超時加班的工廠合作,表明並非所有的企業與資本都是唯利是圖的,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一些有良知的企業的自覺追求。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説,不違反法律規定是對企業與資本的底線要求,除此而外社會不應對其強加過多的社會責任要求,但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會自覺追求將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為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及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作出努力。我國當前依然有一些經濟學家片面強調所謂“資本無道德”,而12家跨國公司拒與血汗工廠合作,無疑意味着“資本無道德”論一定程度上的破産。
  12家跨國採購商拒絕與血汗工廠合作,也揭示出“效率”不應成為企業與社會惟一追求的目標。企業、經濟與社會固然都要追求效率,但是效率與人權並非是非此即彼的選項,追求效率並不必定要以犧牲社會正義為前提,企業與社會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可以也應該兼顧人權與正義。國內一些企業總以“效率”為藉口拒絕承擔社會責任,一些地方政府也藉口“效率”犧牲工人權益,甚至面對一些企業的公然違法行為不作為。
  12家跨國採購商拒絕與血汗工廠合作,也給人以經濟手段是迫使企業減少侵犯工人權益行為有效手段的啟示。即便執法部門嚴格依法處罰,些許罰款對一些無良企業的影響也是有限的,難以迫使它們走上尊重工人合法權益的軌道上來,但是採購商拒絕採購其産品卻擊中這些企業的“七寸”。
  有些人或許會認為,採購商拒絕血汗工廠的産品,將迫使這些企業通過裁員來降低生産成本,從而會造成工人失業增多的後果。其實,當前一些無良企業給付工人過低工資及強迫工人超時加班,並非是因為不如此便沒有利潤、企業便無法生存,而很大程度上是其利用自身優勢地位最大限度地擴大自己在利益分成中的份額,因而對於許多無良企業來説,尊重工人合法權益實際上只意味着他們向工人讓渡其原本就應讓渡的部分利益而已。另外還需看到的是,工人工資過低造成的消費能力低下,更嚴重地制約實際包括所有企業在內的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依法提高工人的勞動價格、尊重工人權益,最終只會對企業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有益,甚至可説是經濟能夠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措施。這其實也是12個跨國公司給我們的又一啟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