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 Introduction
魯寧:
  東方早報首席評論員。
 其他專欄 | Other
曹中銘
余豐慧
譚浩俊
皮海洲
鈕文新
劉振冬
葉檀
朱大鳴
趙晶
張茉楠
王龍雲
蘇培科
王勇
陳東
倪金節
 
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有賴存款保險制度開道 2013-11-22
  存款利率管制徹底取消前,為防止基層銀行網點不計成本、不顧後果開打“搶錢大戰”而引發大規模的擠兌風潮,存款保險制度必須建立在前。
“有利可圖”是吸引民資進鐵路的最好誘餌 2013-08-20
  社會資本投資鐵路不是目的,賺錢贏利才是目的。其市場含義是,即使投資鐵路沒賺到錢,與鐵路捆綁的土地商業開發仍能讓社會資本有利可圖。
“金融十條”是結構性改革的一步好棋 2013-07-08
  接下來落實“金融十條”有兩大看點:一是政策具體落地的速度和程度;二是與開放伴生的金融風險能否做到有效防控,這涉及金融安全亦涉及實際開放效果。
“錢荒”促成央行與銀行良性互動 2013-07-02
  周小川所指的“市場”聽上去挺抽象的,若改為大白話,就是眾商業銀行與央行較默契地實現了一次監管與被監管、調控與被調控之間的良性互動。
穩增長需立足於民生方見奇效 2013-06-28
  資金有了,就業崗位有了,幾十個行業産能得已釋放,穩增長有了着落,百姓得到實惠,可謂撬動“一點”激活“一片”。而更重新一輪“棚改”若紮實推進要的是,“棚改”還能打開諸多“政策銹鎖”,使市場化改革實質深化,最終全社會皆收穫改革紅利。
商業銀行鬧“錢荒” 央行緣何拒施救 2013-06-24
  所謂“錢荒”乃商業銀行拿錢不幹正事所致,中央政府寧可犧牲點速度也要堅決實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央行據此拒絕向眾銀行“放水”施救,既是經濟理性更是政治清醒,在當前實屬必須之舉。
中國服務經濟市場將大到難以置信 2013-05-31
  如果説服務經濟是歐美擺脫金融危機的“救命稻草”,那麼誠如李克強總理在主旨演講中所言,立足當前,它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依靠;放眼長遠,它則是調整優化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舉措。
當“金磚”抱團走向非洲 2013-03-28
  一個深謀遠慮因而更具長遠戰略價值的舉動是,五國元首將與非洲領導人就金磚國家與非洲致力於發展、一體化和工業化的夥伴關係開展合作對話。
鐵路貨運價上調與"市場化"無關 2013-02-21
  在中國鐵路公共用品定位、所有制性質以及基本國情這個大局面前,鐵路的自身利益只是個局部。局部服從大局是中國政治的基本底色之一,故而,在構築大局的基本面未出現實質性變化前,鐵路市場化改革很難有實質性大動作。
資本下鄉發展種養業 “好經”不能念歪 2013-02-16
  如果對“一號文件”劃定的政策底線視而不見,或抱定只要圈地者眾法律就無可奈何的投機心態,那麼,城市工商資本難免遭遇“偷雞不成蝕把米”式的尷尬。
呼吸清新空氣 人人需分攤成本 2013-02-08
  任何環境保護舉措都需要全社會支付成本。要想呼吸清新空氣則需人人分攤成本。明白了這個道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就不再抽象。譬如,要想呼吸清新空氣,最管用的辦法是出行時少開汽車多坐公交。如是,個人、社會、國家的治污成本才能降到最低。
向&派送RQFII“禮包”實在是利好 2013-01-31
  向台灣派送RQFII“大禮包”,還能為大陸A股市場增加“資本活水”。這樣的“活水”若能越注越多,除對大陸股市起到“去濁揚清”的作用之外,在當下還能對大陸A股市場的“資金短缺”起到一定的緩解和增補作用。
九大行業兼併重組如何動真格? 2013-01-24
  由於“指導意見”全文尚待公布,分行業操作細則也未見公開,我們只能善意提醒政府務必説到做到。否則政府若越界一寸,兼併重組目標難免偏離一尺。
財稅體制目前不會“大分大合” 2012-12-27
  判斷“分拆”在目前之所以不可能,還在於“營改增”的本質不是中央搶地方的“稅碗”,而是鼓勵地方通過此項稅改減輕流通企業稅負,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更大的“稅收蛋糕”,所以才有中央對地方“營改增”稅收的事實返還。
有質量的城鎮化才是無後患的穩增長 2012-12-07
  在組織實施有質量的城鎮化之前,首先須解決城鎮為誰而“化”的理念更新問題。
不必高估“調整股息紅利”之效 2012-11-19
  中小投資者務請明辨,股息紅利稅差別化徵收的效用是“緩釋”型的,對當下股市的“上提”或“托底”幾乎沒有相關性。投資者對當下股市是“進”是“出”抑或作觀望?莫拿差別化徵稅作判據。
宏觀經濟趨穩已見分曉 2012-10-17
  基於此“兩論”及中國經濟正在重新呈現和新呈現的諸多積極因素,筆者預測,最遲到11月份,中國經濟應當出現一波力度適中的觸底反彈,重新步入8%-8.5%增幅的增長區間。
地方債只準出售給當地居民“路途遙遠” 2012-09-21
  並非鼓吹地方政府可繼續放大發債盤子不受節制,而應當借財政部從去年起上收地方直接發債權限,改由財政部“代發代支”的機會,抓緊構建新的地方發債約束機制。
公共服務“大法”公布 人人期待對號入座 2012-07-20
  重點實施的保障工程之下,“規劃”還首次明確了相應的基幹配套政策。譬如實施基本住房保障工程,以土地、財稅、金融、價格等四項基干政策,作為基礎性配套政策。
擴大參與度提升公車拍賣可信度 2012-07-16
  中牟縣對當地43輛超編公車進行了公開拍賣,成交總金額39.11萬元。照此計算,每輛車成交均價才9000元,其中最便宜的一輛麵包車只賣了1600元。
別錯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機遇 2012-07-12
  當初決定設計新定價機制取代舊定價機制,已有民意基礎,現如今國際油市也客觀上幫助中國油價改革創造了外部環境,推進成品油價改正是時候。
“退稅養老”利於增加上海金融航母“壓艙石” 2012-07-03
  剛落幕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余溫未散,多家上海媒體披露,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已由上海市政府遞交財政部,方案年內獲批可能性很大。若獲批,上海將成國內首個試點城市。
治城市擁堵需公交優先 2012-07-02
  繼上海、北京、貴陽之後,廣州市從7月1日零時起對全市中小客車試行增量調控管理。試行期暫定一年,限定發放新增車牌12萬張。一年後,根據試行結果廣州再發布新的限牌辦法。
不要讓虛高水價影響聽證會公信力 2012-06-28
  下月起居民電費按階梯結算了,而日前,發改委已就“穩步推行階梯水價制度”公開放話。在自來水“階梯”前,照樣會開聽證會。可倘若不從源頭環節還原自來水的公共用品屬性,水價虛高怕還會加劇。
盼修法遏制濫用勞務派遣 2012-06-27
  全國勞務派遣工的數量,至今不得而知。被官方媒體引用的數據有2000余萬(2008年)和2700萬(2009年)兩個版本。網上更有總量破6000萬一説,該數據固然未必可信,但勞動派遣工數量之驚人、問題之嚴重恐怕亦是不爭的事實。
直面三大疑問可為養老制度減壓 2012-06-19
  只要國家發展勢頭和發展進程雙雙得以持續,養老難題包括缺口的填平並非沒有可能。有關方面自我“減壓”的當務之急是信息公開説真話、擺實情;而爭取民間“理解”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邁出破除“雙軌制”的第一步。
舊衣回收為何易 垃圾分類為何難 2012-06-06
  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多,根據需要和可能,項目選擇挺有講究。試點項目確定後突破口選擇也很關鍵,多調查研究,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工會主席直選利於收入分配改革 2012-05-30
  近日,深圳市啟動部分企業直選工會主席的試點安排,引發社會輿論的持續關注。按公布的試點安排,將陸續參與直選試點的企業有163家。深圳市總工會還承諾,今後深圳企業工會主席直選將常態化。
繳費到死:轉嫁醫保成本之嫌? 2012-05-17
  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又是改革開放前沿和先行區,但願深圳能為基本社會醫保基金統籌制度的建立率先破題。
“營改增”目的遠不止於減負 2012-05-15
  以犧牲地方稅收之眼前利益為特質的“營改增”,遠不止為了減輕企業稅負,而是為了極大解放本市企業和外來資金共同開掘現代服務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危險膠囊再曝監督之亂 2012-04-16
  一個行業內作惡企業長期存在,當地政府不可能全不知情,當地藥監部門(負責全程監管)及質監機構(負責生産過程國家抽檢)也不可能從無耳聞。
統一思想拆除行政審批壟斷門 2012-04-05
  私人資本可以辦銀行嗎?回答這一疑問,先要查現行法律是否允許。查閱1995年開始實施、2003年修正過的《商業銀行法》,查不到任何一條禁止性法條。而再查2005年以來相繼頒行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舊兩個版本的“36條”,政策不但不予禁止,而且還給予了一定的鼓勵,只不過政策表述比較含糊和籠統。
破除殯葬暴利邁出一小步 2012-03-26
  必須指出,“泛市場化”歪風只是孕育殯葬暴利的“土壤”,各級民政部門與殯儀館長期“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才是孳生殯葬暴利的“種子”。
良性互動完善住房保障政策 2012-03-21
  站在運營方的角度,一是為了避免出現群租,二是利於日常安全管理,三是避免出現“意外”時承擔民事責任,但“一刀切”帶來的消極後果同樣顯而易見,其中尤以“房源空放”最為可惜和可嘆。
破除綠葉菜價格怪圈 2012-03-19
  定蔬菜價格乃穩定民心,本身就係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一環。各級政府當狠下決心真抓實幹,輔之於信息化産銷、整治流通環節、落實農超對接、“大路菜”保護價兜底和菜場“回歸公益”等一攬子綜合措施,類似“雞蛋炒大蔥”的百姓之怨豈有化不開之理。
為實體書店再做些實事 2012-03-01
  海是國內最具“書香”的特大城市之一,以書“化”人一向是百年海派文化的重要一支。對實體書店的未來,人們沒有理由那麼悲觀——前提是經營者、政府和社會各界一起使勁。
最低工資倒逼轉型開放 2012-02-29
  最低工資受惠對像是特定的,但事實上,它與2300萬上海常住人口的切身利益皆有關。別的不説,傳統服務行業雇工成本的增加,就與每家每戶的生活成本&&在一起。
對小産權房的變通與底線 2012-02-23
  小産權房不受現有法律保護,購房者人人皆知。之所以該“灰色地産市場”仍能越做越大,除了“法不責眾”,更關鍵一條,是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剛性居住需求缺乏基本保障
以穩健貨幣政策確保“雙穩” 2012-02-20
  
股權託管交易助推滬創新發展 2012-02-17
  未來幾年,譬如“十二五”時期,上海高科技産業若能借此創新而獲得實質性大發展,就意味着本市稅收大增,公共財政就能在更大範圍和更大程度上改善民生。
應正視超市“通道費”問題 2012-02-09
  通道費的一般屬性,類似於收費公路的“買路錢”,一旦氾濫失控,其性質就異化為類似歐盟強行向中美俄等航空運輸大國徵收“航空碳稅”。
取消公費醫療為新醫改增動力 2012-01-16
  評價此項改革的價值,早報更願用“新醫改”作為參照物。“新醫改”實施已三年,每前進一步都十分不易,回潮與反復始終相伴相隨。
整治“渠道費”難度不小 2011-12-28
  這些洋超市、洋百貨之所以在“母國”不敢“稱王”,而到中國敢於“稱王”,根本原因與其所有制結構有關——既向外資開放零售市場,卻又未完全放開。
以成本透明“換”公共産品價改共識 2011-12-21
  公共産品調價聽證會的社會認可度極低是當下“調價民主”的又一客觀存在,但這只是糾結之一。糾結之二是,聽證會舉辦方也特尷尬,明知做這件事很難取信於民,卻又拿不出可讓社會相信的成本數據。
好空氣是治理出來的 2011-12-08
  有關PM2.5的爭議不妨告一段落,真正要緊的是,從政府到社會,從單位到個人,大家都捫心自問:要想有個好空氣,各自該做什麼並付諸行動。
公車當“低配”校車該“高配” 2011-11-21
  從現狀看,公車“高配”並非缺乏採購標準,而是缺乏當真監管;校車“低配”或不配,也不僅因缺錢,而是缺乏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稅制改革需多方權衡,多加理解 2011-11-11
  國家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為進一步的稅制改革贏得了良機,但若權衡各種增減因素,則這一改革顯然並不容易。
千萬個體工商戶的“小實惠” 2011-11-03
  減稅或免稅,不見得一定直接體現為降菜價,但至少菜價的漲幅會稍稍“平和一些”。所謂好的稅政興百業、順民氣、促和諧,道理全在其中。
煤礦安全好轉監管仍須努力 2011-10-25
  國內煤礦安全的“第一殺手”原先乃瓦斯爆炸,從技術層面抓住這一主要矛盾,是煤礦安全有所好轉的又一關鍵所在。
質檢體制改革要“傷筋動骨” 2011-10-20
  社會管理創新被視為政府改進執政工作的重點。從大處着眼,針對食品安全的任何監督,皆屬於社會管理的內容範疇,而且是必須置於首要位次的管理內容。
無車日是“末”,公交優先才是“本” 2011-09-23
  城市公交猶如人體的血脈,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缺一不可。就此再議上海公交優先戰略之實施,新的突出矛盾不少,有的還在進一步積累中。
創立“中國價格” 再邁重要步伐 2011-09-22
  因應於13億人口的生産和消費,中國已在大豆、小麥、棉花、食用油、豬肉等大宗農副産品類別,擁有了程度不同的國際定價權。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的推出表明,創立“中國價格”的努力正向基礎原材料領域挺進。中國加油!
強收“月餅稅”乃是“愚蠢之舉” 2011-08-30
  希望自“月餅稅”以及這些天來同樣沸沸颺颺的“加名稅”之後,稅務官在&&新的“稅政”前,能先從輿情評估做起。
期待中小企業今秋有“喜” 2011-08-15
  若真想有效化解中小企業發展突出困境,一個專門的國家級管理機構非設不可。雖然這只是化解問題的第一步,但第一步必須果敢地邁出去。
“配製醋”和“增白麵” 2011-08-08
  問題是老外生産時一般能接受標準約束,完備的檢測手段和嚴厲的外部監督也令企業不敢輕易“使壞”,而中國人一旦玩上了“配製”或“增白”之類,往往成為假冒偽劣代名詞。
富士康發出的“機器人信號” 2011-08-01
  “機器人信號”對內地後發展城市提出了新的警示:單靠抑或繼續過度依賴土地、稅費等優惠政策吸引沿海産業向內地落戶的發展思路,已面臨“郭&銘”們的挑戰。
追求速度決不能以乘客生命作代價 2011-07-25
  以人為本,人的性命乃一切之本。從現在起,希望追求交通速度——乃至追求廣義的發展速度,不再以人的生命作代價,更不能繼續拿人命當技術磨合的“試驗品”!
監管欠作為使“達芬奇”們氾濫 2011-07-14
  達芬奇涉嫌造假事件繼續發酵,甭管最終以何種形式收場,國內高檔傢具行業失信於消費者的殘酷現實已提前鑄定。
京滬高鐵應急能力不及格 2011-07-12
  整個高鐵乘務員隊伍的崗前培訓肯定“遺漏”了如何“應急服務”之關鍵項。甚至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服務預案都呈空白——否則,斷水、斷食品、斷信息發布之“三斷現象”就不可能發生!
能否從稅收中讓點高溫費 2011-07-05
  這些年,甭管高溫費發放標準之新與舊,許多企業壓根就沒有向勞動者發放過高溫費。而且隨着“學壞樣”的企業越來越多,有的企業效益不差,也藉故剋扣或乾脆拒發高溫費。
看來我們還得“被高鐵” 2011-06-24
  為何焦躁成了一種普遍社會現象,難道與有關方面每每演繹看似尊重民意實乃戲弄民意的一貫做派沒有關係?很大程度上,民意之普遍“不合作”,難道不是被“逼”所致?!
個稅方案必須繼續修改 2011-06-02
  取消15%和40%兩個稅率檔次,擴大5%和10%兩個低稅率檔次的適用範圍,看上去很美,卻掩蓋了中等收入納稅人增加額外稅負之事實。
最嚴厲食品安全治理莫忘“最透明” 2011-05-25
  有了“最透明”做前提,各家食品安監機構分頭或合力實施“五個最嚴厲”,就能得到廣大市民的事前、事中和事後之全天候、全過程支持。
市場主導蔬菜産銷受傷的是農和民 2011-04-25
  癥結所指,若用一句話概括,就叫——任憑已經變異的“市場”繼續主導蔬菜産銷,受傷對象永遠是“農”和“民”的交替循環。
對瀆職“食監官”不能心太軟 2011-04-21
  作為治標舉措,若從現在起,對被揭露的每一起重大食品醜聞,就能同時嚴懲生産經營者和瀆職官員群體,情況必將大為改觀。百姓也多少出口惡氣,請高層拿出勇氣試一試如何?!
看上去很美的“工資五年翻番” 2011-04-20
  環顧上下左右,許多民生憂慮需要緩解,可如果説了沒有兌現,則有“行政浮誇”之嫌,甚至還會銷蝕執行公信力。
眼下究竟誰缺錢 2011-04-19
  就事論事分析下來,幾乎誰也不缺錢。可即便是“白癡”也明白肯定不是那回事。然而,從百姓到輿論,誰也拿不出“不是那回事”的論據來。論據缺失,那是國家統計的“錯”。
食品安全不應只剩下“一聲嘆息” 2011-04-13
  現如今,雖號稱已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可支撐社會良知、道德、倫理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基礎,在經歷長期潰爛及“真空”後,已近乎被銷蝕殆盡,悠悠萬事只剩惟“利”為大……
部門預算可再詳細些 2011-04-12
  預算公開是個新生事物,放眼全國各地任何部門的預算公開,其動力並非發源於內部,而是外部力量多年千呼萬喚的不得已之舉。
海上皇宮“起訴政府”挽不回面子 2011-04-11
  中國正致力於法治建設,但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國度裏,法治總是要先從屬於和服務於政治的。真正需要點破的反倒是,甭管拆與不拆,政府所已支付並仍將支付的公信力代價遠遠大於海上皇宮的“主子”。
央行再加息之憂慮和“幻覺” 2011-04-07
  加息包括任何一項貨幣政策,現在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雙刃劍,而是現實環境下的“多刃劍”,稍一轉動劍柄,總有一部分市場主體被“刺傷”。
離島免稅是不是一筆虧本買賣 2011-03-25
  海南旅游業要獲可持續大發展,更多仍取決於當地政府和企業在合力營造軟硬體環境上有否大作為。
科學擊碎謠言透明消除恐慌 2011-03-17
  鋻於福島核污染事件的下一步走勢遠未明朗,趨好和趨壞的可能性同樣存在。趨好自不待言,萬一出現人力不可控的趨壞,期待緊隨而至的信息發布同樣透明、及時、準確、權威。
糾正勞務“被派遣”路漫漫其修遠 2011-03-09
  勞務派遣工的定義及適用範圍在《勞動合同法》中有明確硬約束,嚴格執法就根本不可能出現勞務派遣濫用情況。
做惠民好事須抓住“時間窗口” 2011-03-02
  現在可好,儘管調高起徵點已指日可待,但老實説,已經錯過了“效果最大化”的時間窗口。
願調高個稅起徵點成減輕稅負新起點 2011-02-28
  有些病灶早該作活血化瘀處置——譬如上調個稅起徵點,明明係“最直接也是最簡便”的為民增收之“化瘀”措施,要不是這回有溫總理直接站出來公開表態,皮球不知要踢到猴年馬月哩!
“品行廣告”千金難買 2011-02-24
  好品行如同一隻粗糙但結實的飯碗,雖説沒有金粉鑲邊,也沒有彩繪琺瑯,可它卻足以成為一戶人家安身立命之所憑。
降日用品關稅或成戰通脹新手段 2011-02-22
  由於國內CPI壓不下來,向國外開放部分商品市場,勢必作為政府遏制國內通脹的必要政策選項。
CPI數據尚需更完整説明 2011-02-16
  統計信息包括方法的公開透明,即便作為向社會普及統計常識,也很有必要這麼做,因為它是考量政府信息公開誠意和程度的一個顯性衡量指標。
上海公共服務往往差“半步” 2011-02-11
  留人靠留心,上海要在“農民工爭奪戰”中多挽留一部分農民工,光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不夠給力,增加廣義的“人情味兒”效果更好。
連續加息使理財選擇更逼仄 2011-02-10
  連續加息無異於抽取股市、期市之血,抽期市之血乃加息附帶收益利於穩定物價,抽股市之血謂典型的“錯殺”,常言道加(降)息也是一把雙刃劍正是這意思。
期待嚴懲家樂福 2011-01-27
  家樂福多行不義終遭罰,曾受害的消費者卻還不能高興太早。處罰須由地方發改委的價格監管機構具體實施,各地是否當真落實國家發改委對家樂福的懲戒決斷,人們還要期待各地發改委向社會公開具體的處罰執行信息。
“勞務派遣”何以成上海“兩會”熱點 2011-01-19
  勞動執法長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導致的勞務派遣用工之氾濫,受到傷害的不只是在本市工作的四成勞動者,還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廣大市民的綜合福利,政府財政亦苦不堪言。
滬蓉動車不是奢侈品 2010-12-29
  請“上級”敦促“鐵老大”,正視滬蓉、滬渝線運力嚴重短缺之事實,把動臥改成動車以增加運能;籲請國家發改委出面審核並大幅下調滬蓉、滬渝動車票價。
米袋子和菜籃子 民生第一要務 2010-12-24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結構都在艱難調整,由此造成部分農産品價格大幅波動,通脹預期持續加劇等一系列難題。
辦醫門檻放低 私立醫院亟須重塑信譽 2010-12-07
  鼓勵和支持私立醫院的政策實施有一個過程,眾多私立醫院不能坐等政策落實,更應從現在做起,為改變自身社會形象、重塑行業信譽而努力。
統一稅負並沒有嚇走外商 2010-12-02
  稅收既是國家庫銀,亦是經濟結構調整杠桿之一。撇開市場經濟公平競爭不言,但就運用稅收杠桿促外企與內企一起調結構,就已擁有了邏輯上的正當性。
政府回購私營菜場係大勢所趨 2010-12-01
  暴漲的攤位費,必定進入蔬菜零售價,從而抬高其價格,這與中央和本市“抑物價保民生”的大時勢並不吻合,希望有關方面給予有説服力的解釋,如有偏差,則予以糾正。
平抑菜價,“看得見的手”當長期作為 2010-11-30
  平抑上海菜價絕非權宜之計,政府當長期為之付出努力。鋻於蔬菜尤其是綠葉菜易腐、易損、易破相和不易儲存的商品特性,若要管長遠,還非得成片開闢本地“菜園子”不可。
垃圾分類不能又打市民錢袋的主意 2010-11-25
  改革開放越深入,上海有待改變的事項就越多越急迫。倘若每項改變都以理順價格差、節能減排等等作為擴大收費範圍和提高收費標準的藉口,那是支撐不下去的。但願推廣垃圾分類不至於誤入“歧途”。
菜價起伏的教訓不可不察 2010-11-24
  蔬菜安檢理當從蔬菜下種開始,等菜都運到居民家門口了再安檢已呈“馬後炮”,可在以往,“馬後炮”愣被某些機構作“當頭炮”使。
ARJ21不光是上海製造 更關乎上海服務 2010-11-23
  高端航空産品營銷,涵蓋技術貿易、科技貿易、創新金融服務貿易於一身,集運籌學、技術心理學、高端售後服務於一體的頂級現代服務業。ARJ21不光關乎“上海製造”,更關乎“上海服務”,上海務必抓牢用好這一機遇。
“住房低保”當務之急是落實 2010-11-01
  按財政分灶吃飯原則,眼下的“住房低保”主要由地方財政承擔。由於財權與事權在中央與地方層面糾結纏繞,遏制房價包括保障房建設,許多地方並未實心實意落實中央要求。
徵車船稅按車價比按排量更公平 2010-10-28
  車船稅乃地方稅種,去年全國的總稅額不到200億元。可是面對中國進入汽車社會後奔跑速度之快,這塊稅收蛋糕的增量將非常誘人。因此,即便是徵稅的方法,也應充分考慮廣大車主的合理訴求和感受。
“風口浪尖”調油價 着實讓人費思量 2010-10-27
  在社會對物價已十分敏感,百姓承受力已相當脆弱,監管和調控又缺乏有效手段的情形下,發改委突然上調成品油價,不管出於何種主觀動機,其客觀社會效果無異於在為已經呈現的通脹加“油”。
央行加息之 “一箭三雕” 2010-10-20
  央行此次突然出手,先不論其日後收緊流動性之效果,單從出其不意之角度,已對直接和潛在的“調控對象”産生了相當的心理震懾。
上海的“從容”也是國家形象 2010-10-19
  一座城市,實力有軟硬之分,形象有外化和內在之別,從容不迫是一座城市應當追求的形象之一。
“智利奇蹟” 是如何鑄就的? 2010-10-14
  近幾年尤其今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整治礦山安全力度繼續加碼,其中最厲害的一招是礦領導當班帶隊下井並與礦工一起升井。對這一盡乎無奈的“陪綁”式招術,儘管輿論不乏爭議,但筆者是讚同的。筆者想説的是,遏制礦難頻發的手段其實並不少,趕緊在中國的礦井內強制增設避難方艙就是又一個實招。
黃光裕敗北的個案反省價值 2010-09-29
  試想,有哪個理性的機構投資人會不顧形勢、不識時務,把未來押給目前正在服刑的黃光裕及他的家族?
安徽教材事件源自“市場”單兵突進 2010-09-03
  引進競爭原本一可提高教材質量,二可降低教材價格,不少評論當年作如此樂觀分析。沒料想,壟斷雖被“相對打破”,但僧多粥少導致的惡性競爭隨之相伴,回扣大行其道,害校長和教育官員無數。
化解人口普查的疑慮有多難 2010-08-27
  説到失信,人們往往習慣性將其首先鎖定於人際交往領域。殊不知,人們互不信任只是失信的表層反映,最具殺傷力的失信,是“各類社會法人”普遍的長期失信。
經濟總量“第二”的高帽不好戴 2010-08-18
  經濟結構之痛只是困境之一,更有改革長期不配套所導致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法治問題、民主政治問題、精神信仰問題……
電訊資費過高妨礙信息社會成長 2010-08-17
  信息社會的判定標誌,一是信息利用極大方便和豐富了城鄉人民的生活;二是信息利用成為經濟發展和財富增長的嶄新發動機。然而誠如識者所焦慮的,基礎電訊資費降不下來。
油寡頭向民企伸出了橄欖枝 2010-08-10
  這也是地方政府力促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前導性服務的一個經典案例,為各地政府如何提供服務及如何組織招商引資提供了有益思考和借鑒。
價格亂象事小,改革被利用事大 2010-08-04
  公開徵求意見稿是個小進步,但不值得表揚。《價格法》已整整施行十二年,拖到輿論已“炸鍋”時才想起制定規制平息民眾怨氣,本身就是政府以往欠作為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