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Columns
 
連平
 小微企業融資難根在體制障礙
小微企業融資難有市場及經濟結構和體制性原因,如信貸以外融資渠道較窄、銀行貸款條件苛刻等。
孫立堅
 貨幣政策發力應改善金融和産業生態
只有金融生態和産業生態得到重生和改善,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影響的正面效果才會有效地體現出來。
 
董登新中概股回歸的套利遊戲 易憲容銀行不良貸款風險不容低估
楊紅旭不動産登記不會使房價大跌 丁志傑不必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恐慌
梅新育高鐵出海宜穩健行駛 鄭風田産業模式不改倒奶殺牛難止
章玉貴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 左曉蕾阿里成功帶給我們的財富
沈建光穩增長需重視樓市走勢 魯政委資本開放應先提高匯率彈性
管清友改革存量 化解風險 郭田勇餘額寶倒逼利率市場化
李迅雷中國經濟:改革元年的危與機 華生城市化應讓農民“可融入”
尹中立投資者應從創業板溫柔陷阱裏清醒一下 郭生祥如何應對中國式的産能過剩
巴曙松推利率市場化應完善債市 石建勳新一輪改革開放“試驗田”
張明本幣貶值,天使還是魔鬼 遲福林人口城鎮化是發展轉型的最大潛力
賈康徵收房産稅是改革大方向 劉煜輝日元貶值帶來人民幣巨大隱患
王東京誰妨礙了消費 白明波士頓事件不改美經濟軌跡
余永定放鬆資本管制隱含重大風險 夏斌加快金融業對內充分市場化
譚雅玲警惕日元貶值衝擊人民幣匯率 趙海均灰色收入拉大收入差距
茅于軾無需鼓勵百姓為養老增加儲蓄 李稻葵調整中的經濟需要換擋補油
丁茂戰城鎮化滯後加劇産業結構失衡 張其佐建立樓市調控長效機制時不我待
張曙光溫州金改的突破和局限 周天勇實現宏觀調控的根本性轉變
吳敬璉商會如何回歸本性 謝國忠減稅是非常必要之舉
許小年土地供給不足造成房價高企 周其仁確定農民土地權利 促進土地流轉
張宇燕主權債務危機與賴賬學問 郎鹹平房價為什麼打不下去
張五常鄧麗君現象的延伸
 
  心韜看英倫
吳心韜
 華為在英國成功的背後
在科技研發方面,近年來華為加大了在英科研投入力度,華為高效的運營管理模式使得員工生産效率大幅領先於英國平均水平。
  全球視角
 
 小米攻佔桑巴王國“三板斧”
一是採用CKD生産模式,即在當地進口零部件並組裝,二是線上銷售+線上營銷,三是新穎的服務模式。
 
劉洪視角當“少年魔法師”遇到“施瓦本主婦” 紹延看日本日本股市健康發展的穩定器
靜觀澳洲中資收購澳工廠的雙贏樣本 高攀看美國中美投資協定談判步入關鍵期
雲威觀察中國産能威脅論是個偽命題 漫筆多倫多看加拿大禁煙有多“狠”
韓冰看法國奢侈品“中國軍團”嶄露頭角 溫城細語班芙公園期待更多中國遊客
旭觀港九內地香港基金互認打開想象空間 閆磊看歐盟中歐經貿:賣貨須心細 投錢正當時
蔣講華爾街遊輪業助紐約旅遊發展 魯榕看英倫英國金融業高薪風雨無阻
丹眼看歐陸窮歐洲?富歐洲? 敬忠視角丹麥女王訪華彰顯兩國關係新高度
帆仔看巴西巴西迎世界盃前“期中考試” 財經觀天下傾聽金磚國家的聲音
天羽外匯觀察美元走強轉折點是否已出現 旭峰看美國美經濟復蘇疲態難掩
 
譚浩俊
 運用保險投資基金切莫單打獨鬥
保險投資基金設立以後,要更多地加強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更多地以吸納社會資金的方式。
曹中銘
 股市專項執法應常態化
監管部門要讓專項執法行動實現常態化,如此才會對市場上的違規違法行為形成高壓態勢。
 
余豐慧打破剛性兌付還原真正市場 皮海洲“拉黑”中國平安暴露兩融制度漏洞
鈕文新創業板應設“競爭性做市商制度” 劉振冬通縮趨勢決定寬鬆力度節奏
葉檀2014年的喜 2015年的憂 朱大鳴房地産電商“看上去很美”
趙晶發掘創新的機會 張茉楠消除"剛性兌付"的制度根源
王龍雲誰説金融危機已隨雷曼遠去 蘇培科破解融資貴關鍵在配套改革
王勇“民營版中投”肩負的厚望 陳東溯本清源看投資論語
倪金節調整存貸比口徑的用意 黃湘源何以保護投資人收益回報權
陳思進監管趨嚴 比特幣前景黯淡 馬光遠深化改革應為明年經濟工作核心
高培勇正確看待當前財政經濟形勢 陳東海美聯儲職能異化考驗耶倫
易鵬地方眼中的城鎮化 魯寧“錢荒”促成央行與銀行良性互動
張化橋加息還是降息 晏揚好心的權力也要關進籠子
趙偉人民幣何以逆市升值 管清友中國改革的新經濟學範式
楊國英中國遠洋應知恥而後言勇 金岩石肖鋼面臨怎樣的挑戰
余豐慧房産稅要避免誤傷 魏文彪規範以人查房先分是官是民
張健業績是上市公司永恒的主題 童大煥農地平等入市“一箭多雕”
石述思“買路錢”何時休? 高鶴君以市場為導向配置創新資源
薛涌美國政要公布財産後的麻煩 陳曉彬大眾消費階段 品牌為誰而創
盛大林員工制未必能解“份錢”高 梁發芾畸形地方債終將綁架納稅人
馬躍成樓市調控決戰前夜已到 董秀成樓市“崩盤”僅是一廂情願
牛刀二三線城市房價快hold不住了 羅傳銀婚姻法解釋的多米諾效應
池向東通脹形勢下的成本思考 王迎暉穩增長:駕馭好投資這匹馬
任志強如何讓房地産回歸正軌 葉建平提高農民定價權乃當務之急
傅勇貨幣政策不應忽視食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