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填補信託炒股監管真空
2015-06-29    作者:熊錦秋(資本市場專業評論人士)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一些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中,不少是“信託計劃”的名字,信託資金的幕後“金主”很難鎖定。

  多倫股份近日公告稱,因異常交易案,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據媒體報道,監管層調查的重點,圍繞多倫股份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鮮言涉嫌通過四川蓉記鴻豐、深圳柯塞威、上海鴻禧股權等公司賬戶發起設立多個信託通道買賣公司股份。筆者認為,此案説明,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信託炒股的監管。

  今年來多倫股份的資本運作開始頻繁,比如5月10日多倫股份公告稱,公司立志於做中國首家互聯網金融上市公司,公司擬將名稱變更為匹凸匹;儘管由此招至上交所要求公司停牌核查內幕信息知情人買賣情況,但多倫股份仍然迎來多個漲停。與此相對應,2014年四季度以來,多份神秘信託計劃、個人賬戶同步進入多倫股份,今年一季報十大股東中,竟有7家為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有媒體懷疑,四川蓉記鴻豐、深圳柯塞威、上海鴻禧與多倫股份疑似關聯方,這三個公司通過發起設立多款信託計劃,指揮賬戶操作,買賣多倫股份。

  當今A股市場,隨着上市公司一些“爆炸性”消息的發布,股價扶搖直上,幾乎每天都有幾家上市公司因公布所謂的重大事項復牌後而連續多個漲停,在此現象背後,則往往可能與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的幕後運作有所關聯。按規定,上市公司不允許炒作自家股票,但現在,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董監高利用控制上市公司信息發布的便利,配合自己在二級市場炒作,顯然,要整肅上述亂象,監管部門應該加大對此類現象背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的打擊力度,發現一起就嚴厲打擊一起,唯有如此,才會從根上斷掉一些人“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另外也要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降低退市門檻,將半死不活或者僵屍類上市公司盡快逐出市場。

  當然,從本案來看,一些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中,不少是“信託計劃”的名字,信託資金的幕後“金主”很難鎖定,由此一些主體借助信託架構等屏障,逃避監管核查,這方面更需引起重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四十九條規定,“通過接受委託或者信託等方式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應當及時將委託人情況告知上市公司,配合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然而《信託法》第三十三條第三款規定,“受託人對委託人、受益人以及處理信託事務的情況和資料負有依法保密的義務”。信託法保密制度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明顯衝突。

  雖然現實中多數信託遵循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對5%以上的實際控制人予以披露,但並沒有就此消除有關法律法規衝突。比如有人認為,信託公司保密義務的法律依據是《信託法》,而要求披露5%以上股份的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只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和《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等證監會的部門規章規定,按照上位法與下位法發生衝突時優先適用上位法的原理,信託公司在發生上述衝突時首先應當履行保密義務。

  況且,目前對5%以下的信託持股更是無需披露委託人信息,這更成為一些市場主體隱身炒股、游走於灰色地帶的絕好屏障。上述問題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當前法律規則的制定和實施有明顯的部門化傾向。《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對信託投資公司等的監督管理,《證券法》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監督管理;由於不同的部門主導制定的法律規則彼此銜接可能存在問題,法律規章等可能存在相互矛盾。尤其隨着我國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正在迅速發展,各種跨業界金融産品大量出現,對於這些新領域,監管機構協調性存在一定問題,監管權力和職責分配也不清晰,由此可能形成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

  筆者認為,對於“信託計劃”炒股,有關監管部門在監管執法時應該相互配合,同時要聯手完善法律規章制度,要防止法律規章相互矛盾,堵住其中漏洞。另外,鋻於跨業界的金融機構的組織創新已大量出現,分業監管體系無法適應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發展,筆者認同一些專家的觀點,或可考慮合併目前的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成立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採用混業監管模式,實行全覆蓋無縫隙式金融監管,從而彌補監管空白、提高監管效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浦發銀行並購上海信託揭底
浦發銀行定增近10億股並購上海信託
北京銀監局摸底傘形信託
中信5億信託違約 疑似工行“通道業務”
工行中信信託扯皮兌付方案
 
頻道精選:
【思想】不能讓假的食品追溯碼大行其道 2013-06-14
【讀書】那個歷史瞬間留給我們無盡的反思 2015-06-25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世界工廠”漸遠 “中國製造2025”謀突圍 2015-06-2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