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在可控範圍內的判斷,是建立在三個前提基礎上的:一,目前各地房地産價格還在持續上升,與房地産相關的貸款(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的)都可被視作優質資産。即只要房價不跌,與房地産相關的貸款就不會有什麼麻煩;二,地方政府的融資&&債務風險正在逐漸化解,不會對銀行産生多少衝擊;三,未來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的速度會遠高於不良貸款增長的速度。而事實上,這三個基本前提是否成立是相當不確定的。
隨着影子銀行及地方政府融資&&逐漸遠離大眾的視野,當前滬深A股出現的泡沫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風險成了市場各方最為關注的主題。不過,儘管滬深股市這幾年融資規模快速擴張,企業從股市獲得的融資越來越多,佔比也在上升,但與銀行相比,就不免小巫見大巫了。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佔整個融資的比重在70%以上,比重仍然絕對高,所以銀行的任何問題都可能成為市場的聚焦點。
2014年以來,隨着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率雙升,銀行信貸資産的質量問題成了市場各方追蹤的主題。查閱相關數據,目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從2012年初的5265億逐漸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9825億,增幅達87%。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12年三季度開始緩慢上升,升勢從2014年起加快。截至今年一季度升至1.39%。2014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按年上升42%,增幅高於總貸款餘額的14%,面對這種情形,輿論自然要追問,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風險有多高?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以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制度,有沒有抵禦這種不良貸款雙升的能力?
或許多數人會認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風險是在可控的範圍內。因為,從去年以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率雖然雙雙上升,但無論是不良貸款餘額還是不良貸款率都還不高。但是,不該忽略的是,上述判斷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前提基礎上的:第一,目前國內各地房地産價格還在持續上升,所以,與房地産相關的貸款(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的)都可被視作優質資産。即只要房價不跌,與房地産相關的貸款就不會有什麼麻煩;第二,地方政府的融資&&債務風險正在逐漸化解,不會對銀行産生多少衝擊;第三,未來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的速度會遠高於不良貸款增長的速度。而事實上,這三個基本前提是否成立是相當不確定的。
就當前中國房地産市場的情況而論,5月房地産市場確實有所好轉,但主要來自於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根本就沒有啟動,至於未來趨勢如何還存在不少變數。有一種估計認為,當前房地産市場數據表現更多的是短期變化,而我國房地産市場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根本就沒有解決,政府不&&重大的房地産改革政策,房地産市場要擺脫當前的困境是沒有可能的。
再説,一二線城市住房市場的好轉,主要得益於去年的“9 30”、今年的“3 30”等住房信貸政策,還有央行的多次降準降息。而從這兩個房地産新信貸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看,還是不能讓住房市場從根本上轉型,回歸到消費市場,或以此來消化當前全國嚴重過剩的住房庫存。而如果以投資投機為主導的房地産市場不轉型,那麼這樣的房地産市場發展是斷不可持續的。三四線城市尤其是如此。
當前房地産市場累積的嚴重矛盾,不僅表現為待售面積巨大,更表現為儘管城市裏許多住房已銷售出去了,但完全砸在住房投資者手上,空置率相當高。前者表現為許多二線以下城市所打造的新城,很多都成了鬼城,即使大幅降低銷售價格,也難以銷售出去,而那些銷售出去的住房則既不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也無法以合理的租金出租,哪還談得上什麼投資價值?在瀋陽、貴陽、昆明、濟南等城市,如此嚴酷的形勢已逼得一些房地産開發商不得不退出了這些市場。既然這些借助銀行信貸杠桿銷售的住房失去了投資價值,那這些城市的房地産隨時都面臨着泡沫破滅的風險。到時候,銀行不良貸款風險不全都會暴露出來麼?
比如,溫州本來為我國經濟最為活躍與市場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經濟發展與繁榮時期,溫州銀行業的資産都是優質的,溫州各銀行的效益也領先全國同行。可是,從2011年溫州房地産市場價格開始調整一直到現在,溫州有些樓盤的房價下跌50%以上了。隨着房價下跌,與房地産相關的銀行信貸風險全都暴露出來了。目前溫州總貸款僅有7000億左右,而其不良貸款總量就達1600億。銀監會認可的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5%,但實際上達到25%以上。足見溫州銀行業面臨的風險有多麼高!比起溫州,目前不少城市的房地産市場風險或許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説各地方政府融資&&的債務,説實話,個別地方政府從銀行獲得貸款的第一天起就做好了不還款的準備。這些貸款管理不善、信息透明度低,而且盈利較弱。這自然給銀行積累巨大的潛在風險。國務院在去年10月印發的《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剝離融資&&為地方政府融資的職能,並幫助地方政府融資&&債務轉換。這些政策舉措對防止地方融資&&債務繼續擴張,對銀行清理有關債務的風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問題在於,各地方政府融資&&的債務到底有多少,其債務轉換是否能夠順利推進,應該是不確定的。
測量當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風險,還有兩個重要指標: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前者是指貸款準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這反映了銀行對銀行損失的彌補能力以及對貸款風險的防範能力。後者是銀行的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産總額的比例,反映了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的損失能力。我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由2007年的41.4%升至2012年的295.5%峰值,今年一季度又回到了212.0%的水平。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從2007年的8.7%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3.13%。所以,從這兩項指標來看,眼下商業銀行應有足夠能力抵禦不良貸款風險。但是,這些都是靜態指標,而市場流動性的突然變化與風險,是無法用這兩項指標來測算的。
還有一點更不能忽略,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大大改變我國銀行業的生態環境,正在加速改變銀行業的運作機制、行為方式及競爭方式。在這種大趨勢下,如果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得不到提升,其盈利空間持續壓縮,將會對貸款産生巨大的質的影響。僅從這一點上來觀察,商業銀行貸款的風險就不容低估,絕對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