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係新常態助跑經濟新常態
2015-04-10    作者:徐立凡    來源:京華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意見》在保障職工基本權益、健全勞動協調機制等方面作了整體性的規定,提出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完善並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建立勞動關係群體性糾紛動態監測預警制度等一系列具體措施。

  提出“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已有4年,此次以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相關文件,反映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塑造勞動關係新常態的必要性。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也是社會組織演變和發育的高速增長期。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和企業形態的複雜化,也衍生出了複雜的勞動關係,突出表現為職工權益得不到普遍保障,部分地方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損害職工利益的現象突出,集體停工和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不過,勞動關係矛盾常常被“中國製造”所需的速度和數量所掩蓋。在地方考核體系中,勞動關係是否和諧,也常居於靠後位置。

  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期的新常態,提高了對勞動關係的“考核”。這是因為,一方面,處置好過剩産能和地方風險債務,是經濟新常態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解決這兩個問題都需要穩定的勞動關係為前提,防止解決經濟痼疾轉化為社會矛盾的集聚。另一方面,在經濟增速放緩之後,經濟效益主要不再由産品生産速度和數量産生,而必須依靠産品質量産生。“中國製造”必須提高附加值,升級為“中國創造”,才能使經濟效益得到保證。而勞動關係也是國際公認的品牌價值的組成部分。“血汗工廠”不可能處於國際品牌價值鏈的上游。因此,打造“中國創造”,就不能不建立全國性的勞動關係的新範式。

  過去的經濟管理體系,欠勞方的賬積累較多,甚至業已形成了固化模式,由此帶來一系列負效應。比如,職工帶薪休假難以落實,導致節假日安排矛盾重重;基數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産業工人的主體,卻在許多時候享受不到應有的社會地位,一些地方的農民工報酬得不到保障,應有的技能培訓更是無從談起,致使人口紅利被提前透支,中國品牌不能普遍提升。

  構建勞動關係的新常態,既是還舊賬,也是為今後中國産品價值的提升奠定勞動力基礎。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性的部署。既是部署,就需要抓手。在現實情境下,既應提高勞方的話語權,更需依靠政府為主要抓手,才能調動其手中的強大資源,以較剛性的措施推動相關進程改變勞方過於弱勢的局面,並保證資方的正當利益。同時也要看到,勞動關係是否能優化,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起着決定性作用。只有建立起更加匹配市場、更有利於人才流動的用工機制,勞動關係平衡的新常態才能建立起來。這是一個長期進程,而當下只是邁出了新的一步。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指導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文件&& 強調切實保障職工休息休假等權利
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勞動關係重塑
[關注]三部委規範出租車行業勞動關係
廣東省總工會:粵10萬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探討加快建立工資共決機制發展和諧勞動關係
 
頻道精選:
【思想】清理涉企收費別成“割韭菜” 2013-06-14
【讀書】如何保持持續的專注力? 2015-04-02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5G有望在2020年商用 多國競追戰略制高點 2015-04-1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