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説,中國樓市的又一個春天來了。五部委聯合推出的“新政”,在許多人眼裏,儼然就是一陣撲面而來的和煦春風。伴隨着這陣春風而來的,當然就應該是一個鶯飛燕舞、姹紫嫣紅的艷陽天。
如果從2010年4月30日北京&&“限購”的“國十條”實施細則算起,被很認真、很嚴格地實施了將近四年的“限購”政策,對不少房地産開發商而言,就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不短的難熬“冰期”。現在,隨着外部環境的變化,甚至連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面對媒體時也公開&&擔心通貨緊縮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五部委“新政”的適時發布,顯然就被理所當然地解讀為“救市新政”了。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這些滿心以為樓市的春天又來了、挽起袖子準備再大幹一場的人,顯然有些過於樂觀了。世事從來如此,趨勢一旦形成,要從根本上扭轉它,恐怕就不是簡單推出幾條什麼政策能馬上辦到的了。前車之鑒多得是。
當下中國樓市所面臨的局面,其實就是中國經濟所面臨局面的一個縮影,嚴重的産能過剩,不但困擾着中國的樓市,而且也嚴重困擾着中國的經濟。在産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恢復活力,就內部而言,要通過調結構,淘汰相當一部分過剩産能,同時還要着力推動産業的升級;就外部而言,要在更深層次、更廣範圍上走出去,為即使“瘦身”之後仍很龐大的生産能力尋找出路。這內外兩方面的工作,顯然都十分艱巨,需要做出艱苦的努力。
在房屋嚴重的庫存虎視眈眈的背景下,人們大約就很難放心地掏出錢來去投資房産;更何況,與陰雲密布的房地産市場相比,現在的股市似乎更有吸引力。或許,我們更應該祈禱,不要出現大量投資客拋售房産轉戰股市的局面出現——這似乎並非杞人憂天,普通住房對外銷售免徵營業稅的年限由五年變為兩年,為這種局面的出現實實在在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雖然,房地産確實曾經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省事兒的抓手,但省事兒就免不了省事兒的負擔,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很難有兩頭都能佔到便宜的好事情。在此前多年的經濟實踐中,過分倚重房地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給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帶來極大的負作用。在新形勢下,如果還有人整天琢磨着如以前那樣省事兒地糊弄着幹,琢磨着房價又如以前那樣瘋狂起來,顯然已經很不現實了。也很難想象,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執政理念的本屆政府,會回到老路上去。
把握住了這一點,我們有理由相信,房地産市場不會任性地再一次瘋狂起來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剛剛推出的“新政”,顯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什麼“救市”——沒有崩潰,何來拯救?對於“新政”,似乎更應該理解為一度無比瘋狂的房地産市場正逐步回歸正確的軌道。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産業升級,提升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是需要中國人專心致志、認真面對的大課題。在解決這個大課題的過程中,不能允許房地産市場再一次瘋狂起來,從而分散全社會的注意力;瘋狂的房地産市場,絕難擔當得起新時期我們面臨的新使命。就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向看,房地産市場一定會逐步實現向本源的回歸。因此,總寄希望在這個市場上再大撈特撈一把的人,估計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