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應使經濟與生態有機結合
2015-03-13    作者:余荊圃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城市化是比較利益驅動的世界經濟發展過程。在城市化過程中,形成強大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往往伴隨生産力布局的優化,城市居民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也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農民被關愛的過程,從而最終消除城鄉差別。
  當今世界級大都市及核心城市,往往都是在金融、商業、能源、旅游和文化産業驅動下産生的。從經濟角度看,城市集聚着巨大的財富和經濟資源,是有價值的實體,需要市場化經營,以保值增值,取得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
  除了經營性資源,城市中還有大量公共資源。政府行為既包括經營好所轄的經濟資源,也包括管理好相關的公共資源,提供公共服務,無償或部分有償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城市居民公共消費需求。
  在經營城市過程中,需要採用市場化手段,充分發揮不同經濟主體的多元化作用,政府既不能片面追求“土地財政”,也不能完全順着某類主體的意願,而要有整體、長遠的視野和考量。此外,為居民創造最佳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取得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也是經營城市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城市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觀念影響城市發展理念。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破壞生態環境,“城市病”隨之發生蔓延。新的發展觀指導下,城市生態日益受到重視和保護。城市管理越來越以知識和學習為“軟體”,以人為載體,呈現柔性化特徵。
  城市是生態與經濟社會的複合系統,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思想家們提出諸多理想的城市模式,無論哪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都離不開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有機結合。
  國際上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指標,除了GDP這一基本指標,還包括體現人均壽命、教育和收入的人類發展指數,把生態、文化、生活質量作為重要的參數。21世紀人類進入城市世紀和生態世紀。全球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更高度的生態文明建設高潮在全球興起,人類社會從工業化社會逐漸過渡到生態化社會。世界的命運與城市發展交織在一起,一場由環境污染、資源破壞而引發的城市生態革命正在孕育形成,城市發展越來越以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為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這體現了他對國家發展的思考和執政思路,其關於環保的妙言雋語更是為大家津津樂道——“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休閒曾長期被賦予消極的意味甚或貶義,對休閒文化的理解也存在誤區。實際上,休閒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界和人類共同發展的規律。土地被譽為萬物之母,需要休息輪耕。休閒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中超脫出來,進行休閒,其目的是追求更高質量的享受,有利於激發人們的生活熱情,促進身心健康和提高創造力。由此,休閒可以看作一種消費和生活方式,也具有特殊的生産力。
  著名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説過:“城市應當是一個愛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經濟模式是關心人和陶冶人。”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無論其地位、財富甚或知識的多寡高低,都具有平等的尊嚴,應享受平等的社會服務和市場權利。馬克思指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縱向來看,為了實現代際公平,當代人應該留給子孫後代生存和發展必需的資源和空間。
  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休閒文化産業與之水乳交融地發展起來。文化的力量熔鑄在城市創造力和凝聚力中,亦成為城市發展之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城市發展的迷茫與反思
榆林為資源型城市發展探路
2014中國城市發展市長論壇11月舉行
[兩會建言]王玉鎖委員: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創建生態城市
[網民關注]大樓高不代表城市發展水平高
 
頻道精選:
【思想】重建“環保公信”時不我待 2013-06-14
【讀書】馬雲2015開年"雙響炮"背後的深長意味 2015-02-26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破解城鄉“四元”結構 補強小康“短板” 2015-03-12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