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期間,中國籍“行走的錢包”再次席捲日本列島,備受中國游客歡迎的馬桶蓋斷貨刺激了日本某生産廠商再次擴大生産,其海外市場商品銷售同比增長一倍以上。
過去的一年被稱為“移動互聯網元年”,傳統線下産業言必稱O2O(線上到線下),紛紛打出“擁抱互聯網”的轉型戰略,春晚一分鐘8億次的搖一搖峰值更是令傳統製造業企業看到了起飛的風口。
在企業絞盡腦汁想著怎麼借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之時,人們正忙着到國外搶購個頭不小、價格不菲的日本馬桶蓋。在這種情況下,O2O一詞被人借用,賦予新意思:Offshore
to Onshore(國外到國內)。
國外採購並不新鮮,到日本採購電飯煲等小家電已成中國人出國採購常態,只是這次搶購的是馬桶蓋,給人一種刷新下限的感覺。連馬桶蓋這種低端的日常消費品都要到海外購買,難怪引發了眾人對國內製造業的反思。
其實,馬桶蓋走俏一方面説明國民消費習慣發生了改變,國人腰包逐漸鼓起來,願意購買更加優質、方便和耐用的商品,再加上日元匯率一路走低、日本對外國人8%的稅率減免和簽證門檻降低等政策,才出現了中國人遠渡重洋去買馬桶蓋這種奇觀。
以日本馬桶蓋熱銷否定中國整體製造業有失偏頗,事實上中國製造業走在世界前端的行業不少,但馬桶蓋問題確實給國內製造業敲響了警鐘。它提醒人們,商業競爭説到底還是圍繞“以人為本”來進行,互聯網的風口怕不能長以為繼。
我們説的這種馬桶蓋,並不只是兩層塑料,它的專業名稱叫做“坐便潔身器”,是日本人上一世紀80年代從美國引進並創新的産品,除了具有清潔功能外,還具有預防細菌感染、預防痔瘡、呵護孕婦等方便之處。這種智能馬桶蓋國內並非不能製造,但國産智能馬桶蓋的市場佔有率不到1%。據媒體報道,國內生産廠家商家也承認,國産智能馬桶蓋經常一年壞一兩個,日本産的三四年也不見得壞。
國內生産廠商大多陷在創新與模仿的兩難選擇怪圈裏。以往打慣了價格戰,同等商品拼價格就可以控制市場份額;産品革新得不到應有回報,創新對於企業業績增長的帶動效應過於短暫,一家研發投入後接下來往往是蜂擁而至的仿製,所以比起研發戰,價格戰還是省時省力,性價比高。
現如今製造業成本優勢消失殆盡,多樣化的消費習慣正在生成。就拿智能馬桶蓋舉例,榮事達和三洋合資20年,最近合肥三洋被美國惠而浦控股,日本企業也開始提高技術獲取的成本,中國企業“以市場換技術”的路子走得有點兒尷尬。據説,國內智能馬桶蓋生産95%其實都已經國産化,但這種機電一體化的産品,其核心部件的溫控、加熱、沖水、感應系統的電子感應器,國內技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問題不僅出在某類産品生産廠家身上,國內商業大環境也值得反思。中國智能馬桶蓋的不發達也受到了上下游配套大環境的牽制。在日本,智能馬桶蓋實行統一標準,連公廁也同樣適用。而國內一種産品的推廣,常由於缺乏配套不完善而失敗。還拿智能馬桶蓋來説,陶瓷原料質量和生産工藝的標準不統一,就讓産品質量無法保證;各個城市水泵壓力不同,給智能沖水的力度設定增加難題;國內南北方水質的酸鹼差異和凈水系統的不完善,已經讓日本的馬桶蓋産生了使用的“水土不服”。
所以比起拼渠道的互聯網O2O,屬於製造業的馬桶蓋O2O(從國外到國內)拼的是過硬的技術、耐用的性能和方便的配套設施。只有在創新和完善的商業環境下,製造業的風才可以刮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