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名為《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令阿里巴巴市值一個交易日蒸發687億人民幣,馬雲的內地首富位置也受到了動搖。國家工商總局本週初發布的白皮書直指,阿里係網絡交易平台存在主體准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等5大突出問題。而阿里則出人意料地對此予以強烈反彈,並“決定向國家工商局正式投訴”,此事産生的爭議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我們尚不能預計阿里挑起的這場與工商總局的PK劇情還能如何發展,但可以預見的是,阿里在未來有可能面臨來自海外投資者的集體訴訟。 更重要的是,從“野蠻生長”的創業型公司到如今“獨霸一方”的上市電商,輝煌背後,持續存在的“售假”和“店小二腐敗”等問題,作為“標杆企業”的阿里如果沒有可見的、實質性、體系性的改善和推進,如何留住消費者?又如何留住對“誠信”敏感的海外投資者? 不可否認,淘寶確實給廣大網民購物帶來了方便,但是淘寶上假貨氾濫也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假貨和知識産權是淘寶的軟肋,馬雲深知這一點。但是説“假貨是所有商業模式發展的硬傷,假貨不是淘寶造成的。但淘寶註定要背負這種委屈,這種責任”,這樣的“委屈”着實讓很多網友、淘寶買家甚至賣家無法認同。在他們眼中,雖然淘寶並不直接生産假貨,但作為交易平台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工商總局在報告裏也指出,阿里巴巴集團對阿里係網絡交易平台存在的違法經營行為,長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長期未能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致養癰成患,不僅使自身面臨成立以來的最大誠信危機,也對其他網絡經營者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産生不良示範影響。 而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如果看到現實的阿里並非如當初描述的那般美好,“離開”或許是遲早的事。 這裡有一組數據,2001年到2010年有42家中國赴美上市的公司,涉嫌91起違法違規的案件,在這91起案件中最多的就是虛假陳述,未按照規定提供財務報表行為,IPO文件造假,內部交易,操控失常等等。這些行為在美國可能造成集體訴訟、停牌或者被強制退市。 集體訴訟是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發生最頻繁的一個風險,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遺漏或披露失實,披露誤導信息都有可能被起訴。 一位熟悉海外上市公司的人士就指出,訴訟中兩個要件是重要的考量,一是所帶來的股東權益的損失,一是是否知情隱瞞重要事項。對於工商總局去年7月這一項監管調查,阿里巴巴否認自己向投資者隱瞞任何信息,説是在IPO之後才了解到“白皮書”的事。而有意思的是,其在去年9月15日提交的最後一份招股説明書中也警告指出,中國存在“複雜和發展中的”監管體系,公司可能遭遇“指控和訴訟,説我們市場中出售的産品是盜版、假冒或非法的”。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阿里的一些努力。據悉,過去兩年淘寶投入了1.6億美元從旗下售貨網站杜絕假冒産品,雇用了一支超過2000人的消費者保障及打假專職團隊,還招募了5400餘人的志願者隊伍,在旗下網站上查找假貨。淘寶網1月28日又宣布,即時成立由300人組成的“打假特戰營”。而如何去挽回被消耗的“信任”仍是這場假貨爭議之後阿里長期要面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