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單高送轉都應查一查市場操縱
2015-01-29    作者:熊錦秋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A股市場上,每逢業績報告公布高峰期,總會有不少公司發布“高送轉”預案並刺激股價強勢上漲的情況,與之相伴隨的是大股東減持,這其中存在的信息披露瑕疵以及內幕交易等問題,向來備受投資者詬病。據悉,證監會已要求對上市公司“高送轉”每單必查內幕交易,筆者認為此舉十分必要,但高送轉背後多涉及市場操縱問題,除了要嚴查內幕交易外,還應該對高送轉公司的市場操縱可能進行每單必查。

  高送轉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回報股東方式。高送轉包括大量送股或轉增股份,不管是送股還是轉增股份,高送轉時所有股東持股都是同比例增加,所有股東分享的上市公司權益還是原來那麼多,不會有任何增加,股東也並沒有從上市公司拿到一分錢,股東得不到實質回報。對於轉增股份,在會計處理上來自於資本公積,不屬於上市公司利潤,投資者獲得的這部分不需要繳稅;但若上市公司以當期盈利、未分配利潤對股東派送紅股,或以盈餘公積金派發紅股,這部分紅股要以派發的股票票面金額為收入額、計徵個人所得稅。目前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投資者持股時間在一個月之內所得稅率為20%。

  假設上市公司每10股送20股、且投資者買賣時間相隔不足1月,那麼股東為此每股需要交0.4元的所得稅,上市公司高送股、實則是讓股民出血!因此,除了實打實的現金分紅,“以高送轉回報股民”等説法差不多都是忽悠中小投資者。

  從理論上講,高送轉本應對股價毫無刺激作用,那為什麼現實中上市公司一高送轉股價就暴漲?以此進行內幕交易就可坐收暴利?其實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股價操縱。正因為之前高送轉股價炒作中的操縱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查處,市場逐漸習以為常,也使得股民形成“高送轉就會暴漲”的思維定勢,操縱者與跟風投資者幾個方面形成合力,從而逐漸固化形成“每逢高送轉就暴漲”的市場畸形現象。

  二級市場操縱者借高送轉機會炒作或操縱股價,可以從中獲得一定利潤,但最大既得利益者還是大股東,大股東趁高大筆減持,數億、數十億真金白銀落袋為安,剩下股民抱着一堆沒有什麼價值的籌碼高位站崗。而且高送轉對個人大股東等能起到避稅的作用。2009年《關於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對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納入個人所得稅徵稅範圍的限售股,包括個人大小非、大小限原始持股以及在解禁日之前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轉股。如果上市公司在限售股解禁之後實施資本公積金高送轉,比如通過高送轉1股變成3股,那麼個人限售股股東就將有三分之二的股票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也即所送股票越多,其應該繳稅的股票佔比就越少、應交稅的股票市值也越少。也正為如此,多數上市公司高送轉都是緊跟在大量限售股解禁之後推出的,因為解禁之前推高送轉,對大股東沒有意義。

  對於借高送轉來進行股價操縱這種長期存在的市場畸型現象,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散戶投資者應該自律。據了解,上交所提醒投資者對高送轉炒作保持高度警惕,但更為主要的是散戶自己要抵抗住誘惑。即使高送轉股票更可能有莊家參與操縱,但其操縱目的無非是將股票高價轉到散戶手裏,只要局外散戶不跟風,莊家就只能自拉自唱,持股反而可能越來越多,吃不了兜着走。一個巴掌拍不響,正是一些散戶自己貪圖短期暴利,才讓操縱者屢屢得手,也敗壞了市場風氣。

  其次,完善相關政策。比如,對上市公司送轉股票是否應該&&一個詳細操作規則,杜絕隨意高送轉現象。股民雖然分得紅股、但並沒有從上市公司拿走一分錢,是否應該徵收紅股個稅值得研究。對限售股解禁後高送轉衍生股,是否應該納入個稅徵收範圍之內,也應儘早查漏補缺。

  其三,嚴厲打擊與高送轉相關聯的市場操縱。對每個10送轉10以上的高送轉股票,其中是否存在操縱行為,監管部門都要進行常規調查,並且要查深查透。調查過程中,關鍵要看個股是否存在單個或幾個聯手運作的主力、主力是否與上市公司存在信息等方面的勾連。只要嚴厲打擊與高送轉相關的市場操縱,大股東、市場莊家等相關主體難以從中牟利,借高送轉操縱股價的現象自然就會銷聲匿跡。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違反常態高送轉被重點關注 監管層要求每單必查
招商證券:關注高送轉行情
“高送轉”成減持“障眼法”引監管層警覺 每單必查
"高送轉"如約而至 之前的"痛"都忘了嗎
高送轉滿山紅遍 滬指險守3200點
 
頻道精選:
【思想】貶值預期並不意味着人民幣會大跌 2013-06-14
【讀書】城市發展的迷茫與反思 2015-01-28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深陷分紅悖論 “鳥巢”模式鎩羽 2015-01-2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