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簡政放權促財富市場大發展
2015-01-23    作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劉振冬

  日前,中國銀監會在金融監管部門中率先進行了監管框架的調整。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放開市場准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這一方向不僅有助於加強監管的專業化建設,有利於將監管資源從事無巨細的産品管理中抽離,回歸到機構監管的本質,更是通過“壯士斷腕”的自我削權,為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預留出空間。
  中國已經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中國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財富管理市場,雖然起步不久但也發展迅速。從2004年首款銀行理財産品問世,銀行理財産品的發展已經走過十個年頭。尤其自2010年開始,銀行理財産品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超過1萬款,2011年,銀行理財産品規模突破10萬億,高達16萬億元。2014年上半年,全國498家銀行發行並登記了理財産品,存續産品51560隻,總規模12.65萬億元。
  隨着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監管部門也相應&&了諸多的監管政策和規章制度。早在2005年,銀監會即頒佈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不久前,銀監會還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公眾徵求意見。
  財富管理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僅僅對市場參與者提出了考驗,也對監管機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既往針對金融産品的産品監管已經不能適應爆發式增長的“新常態”,需要監管部門積極改革監管構架。
  一位監管機構的領導&&,銀監會的監管構架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這次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簡政放權,清減下放行政權力,還權於市場,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在監管構架改革之後,對於金融産品的管理,諸如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信託公司設立的信託計劃,以及各類機構設計的資産證券化産品等等,將由過去的審批制改為報告制。
  以銀行理財産品為例,過往發行的理財産品都需要創新部審批,這一審批提高了監管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效率。對於信託計劃,原有非銀部的審批一方面成為監管對市場的背書,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機構的剛性兌付壓力,削弱了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在資産證券化産品方面,改革後將僅審核發行人的資格,而取消了對産品資産包的開包檢查等等。這些都將激發機構的創新動力,提高創新效率。
  對於P2P、擔保和小貸等領域,新設立的普惠金融部,並未落入部門攬權的窠臼,只是給相關領域提供業務政策和監管協調職能。這些機構的監管主體更多還是地方政府,這種分層級的監管構架設計,無疑將有利於行業的發展和監管的效率。
  對於信託業而言,行業經歷了5次治理整頓,直至2007年銀監會開始分類監管、換發金融牌照,其後才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截至去年3季末,信託業資産規模高達12.9萬億元,在金融行業中穩居第二。這次監管框架改革,銀監會把對信託的監管職能從非銀部中抽離,設立信託監管部。這一新設部門將從原來繁瑣的産品審批中抽身,精力將更多地放在如何規範信託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以一種更加超脫的方式履行監管職責,無疑也更有利於信託行業的發展創新。
  當然,産品准入的審批制改為報告制,並不意味着監管責任的淡化,監管部門同時將強化機構監管,強化事後事中監管。管好發行人才是抓住了監管的“脈門”,才能真正做到金融市場的“買者自負”、“賣者有責”,才能打破剛性兌付的惡性循環,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也才能真正促進財富管理市場的大發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馬蔚華:中國財富市場崛起成為全球財富管理的重要趨勢
高凈值人群增長“給力” 財富市場潛力巨大
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呼之欲出
開放資本賬戶須建立風險監管框架
從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看央行政策意圖
 
頻道精選:
【思想】量化寬鬆難以推動歐洲經濟強勁復蘇 2013-06-14
【讀書】如何做好企業,如何做好企業家 2015-01-22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達沃斯推導全球經濟新棋局 2015-01-23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