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2014年經濟數據的發布,有關2015年經濟指標怎麼安排、經濟政策如何協調、可能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如何解決的話題也越來越多。不少觀點認為,2015年的貨幣政策,會在基本格調不變的情況下,比2014年更加寬鬆,市場的資金總量也會進一步增多。
2014年的貨幣政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穩健”,廣義貨幣(M2)繼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率,達到12.2%。新增貸款更是再創紀錄,達到9.78萬億元,比上年多增了8900億元。在政策已經比較寬鬆的情況下,企業卻仍然面臨比較嚴重的資金難題,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依舊存在。如何實現資金面的平衡,顯得更為重要。筆者認為,2015年在資金層面上,應努力實現“三個平衡”。
第一個平衡,控總量與調結構的平衡。面對經濟下行,企業融資困難,更多的人仍希望管理層能夠放寬貨幣政策,給市場更多“放水”。從眼前利益考慮,這當然是一種選擇。畢竟,穩增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甚至是眼前最為緊迫的一項工作。但從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只放水、不澆灌也是不可取的,會留下風險隱患。
去年投放的資金,從量上講是足夠的,且按照政策思路,應當是以實體經濟為主。但從實際情況看,並沒有達到政策預期效果。尤其是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最終也沒有實實在在地進入到實體企業的腰包,而轉道到了其他領域,特別是政府融資平台、開發企業與産能過剩行業。而委託貸款、信託等成了這種轉道的最主要通道。凡是用得起信託資金和得到委託貸款支持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實體企業,而是融資平台和開發企業。而發放信託、進行委託貸款的企業和機構,也不全是自有資金,相當一部分是從銀行轉道而來的,而這部分資金原本應該流向實體經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滿足於量的擴充,而不注重結構的優化,可能會出現水放得越多,企業越渴的現象。
1月16日,銀監會&&《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
(徵求意見稿)》,將對委託貸款加強規範與管理。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調結構手段,至少,可以有效杜絕委託貸款資金來源渠道不正常、去向不規範的現象。我們更加期待的是,對信託資金等的資金來源、去向等,也建立比較規範的監管辦法與措施,使信託資金不要成為貨幣政策的流失平台,從而使實體經濟能夠真正得到貨幣政策的正面作用與影響。
第二個平衡,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平衡。在金融秩序不太規範,銀行與其他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不太平等的條件下,如果間接融資的比重過大,企業就很難真正得到銀行的支持。即便是支持,也會出現信貸結構嚴重不合理,實體經濟被邊緣化,中小企業被拋棄的現象。眼下我國信貸資金的分佈,就呈現出這樣的格局。
如果直接融資比重較高,特別是直接融資的開放度很高,對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等都能有平等的融資機會。那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也就能夠大大緩解。近年來,我國直接融資比重正在逐步提升,但從企業資金需求的情況來看,還遠遠不夠。尤其對中小企業尚沒有真正打開直接融資的大門,眾多中小企業仍然需要依賴銀行和地下金融組織。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如何向實體經濟更好地開放直接融資平台,尤其是證券市場融資,是解放中小企業、釋放中小企業活力最重要的方面。新三板的設立,無疑找到了一個讓中小企業融資的新平台,但由於剛剛起步,容量還非常有限。如何更多地向中小企業開放越來越多的融資平台,值得好好研究。
2015年資金問題會不會繼續成為穩增長的關鍵問題之一,直接融資的開放度非常重要。從總體上講,要加快直接融資改革的步伐,建立更多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直接融資服務的平台和通道。如果這兩者之間的平衡能夠確立好,對2015年資金層面矛盾的化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平衡,地上金融與地下金融的平衡。也許有人會説,地下金融是非法金融行為,應當取締。問題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銀行不太願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最大的難題恰在資金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地下金融組織就具備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由於地下金融組織的行為極不規範,且存在着極大的金融風險。如何規範,如何逐步減少地下金融的規模和範圍,也是管理層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招安”無疑是規範地下金融組織最有效的手段,但在溫州等地試點還沒有明顯效果的情況下,可能還只能處於一種默認的狀態,亦即控制好地下金融組織的風險,控制好貸款成本,以讓中小企業多一些融資平台。如何在地上金融與地下金融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也是2015年資金層面必須把握好的一個方面。
2015年的市場資金狀況仍會處於相對緊張的狀態,但出於未來發展和利益的考慮,在總量上還是需要適當控制的,“既不松也不緊”,結構上則需要有效改善,只有這樣,資金緊張的矛盾才能得到緩解,且不會給未來留下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