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向下,布倫特隔月合約價格由2014年6月23日最高點120美元,飛流直“瀉”到當前的46美元,半年內跌幅超過50%,且中間無任何像樣反彈。
跌跌不休的原油價格走勢,自然讓投資者産生以下多個疑問:為何跌?何時止跌?新價格區間在哪?影響幾何?
為何跌?市場已有很多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常見通常有:1)地緣政治説,俄烏衝突導致西方揮舞起原油定價權大棒,不惜“自折八百”,打擊俄羅斯經濟;2)新舊能源競爭説,OPEC等傳統産油國為排擠頁巖油等新石油開發商進入市場,不惜低價保市場;3)美元上升説,美元強勢回歸,導致油價回落。筆者認為,以上説法對當前油價走勢有着或多或少的解釋,但沒有一種能從根源上説明問題:即只能解釋波動,難以解釋趨勢。以上三種説法在任何原油價格波動走勢中,都是適用的。此次油價單邊快速下行的獨特走勢,一定是在産業層次上出現了基礎性的變動!
石油産業的這個基礎性變化,就是全球原油供給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隨着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在全球範圍內更加平均;另一方面,新增供應增多,供給也趨向多元化。1973年,OPEC佔全球石油供應的56%,現下降到約30%。當前OPEC在全球石油供應中的比重下降,OPEC本身也更分散,石油供應方面的價格制定領導者的地位在下降,壟斷性定價轉向競爭性定價。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中競爭性定價的均衡點是邊際成本,而石油開採的邊際成本要遠低於現在市價,甚至要低於20美元,這意味着當前的油價下行趨勢仍未停止。
金融危機帶來的需求減少衝擊,並不是趨勢性和高幅度的,畢竟在很大程度上石油消費已接近生活必需品。供求領域的變化,加上金融危機帶來的流動性氾濫,廠商收益的折現系數下降,廠商在價格決策中自然更傾向於採取低價策略。
第二和第三個問題:何時止跌和新價格區間,是兩個關聯的問題。從油價運行歷史看,在競爭性定價的1986年至2004年期間,按當前價格計量的WTI波動區間為21美元至48美元。顯然當前的原油市場的競爭性要比上世紀的後20年高得多。筆者認為,當前原油價格的跌跌不休態勢,正是反映了原油定價體系的變動:油價決定由壟斷性定價向競爭性定價轉變。在新的定價體系下(競爭性定價體系),原油價格的運行區間或落入20美元至50美元。這意味着當前油價仍然處在新價格區間的上方,仍有可能繼續下滑。
第四個問題:影響幾何?中國經濟過去快速發展的30年,是依靠改革開放,充分發揮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實際上是不計環境和資源的代價),借融入全球經濟的東風而取得。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資源、環境消耗,中國原先的稟賦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總量豐富)已不復存在。但石油價格的持續走低,使得中國經濟在轉型當中,可以面臨一個相對低廉的能源要素環境,經濟活動的騰挪空間悄然間擴大。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雖然在逐漸消失,但勞動力的熟練程度也在上升,油價處在低價區間運行,意味着資源方面對中國經濟轉型的限制有所放鬆。在國際經濟的新一輪轉型競爭中,低油價無疑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當然,不同行業受到低油價的直接衝擊是有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