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邊緣的理財産品亟待監管
2014-12-19    作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劉振冬

  這是一個全民理財的年代。即便沒有接到過電話推銷的各種“穩賺不賠”的理財産品,你也一定看到過家樂福、沃爾瑪門口投資公司的展位,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理財産品究竟安不安全?是不是已經一隻腳邁進了陷阱?
  據《2014年度互聯網金融理財報告》預計,2014年全年銀行理財産品規模或將突破40萬億。海通證券的研報也判斷,由於銀行理財收益率平均在5%左右,遠高於3%左右的存款利率,銀行理財對居民存款的取代仍將持續。
  在這個規模高達40萬億的市場,産品主要由持牌的金融機構提供,包括銀行的理財産品、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髮行的陽光私募、證券公司的資管計劃、信託公司的信託産品、保險公司的分紅險等等。但是,還有很多理財産品游離於監管之外,包括各種投資諮詢公司發行的有限合夥基金,各類互聯網平台發布的P2P産品和眾籌産品等等。這一部分脫離於監管之外的産品也恰恰是近期頻發的風險點。基於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要求,這些游走於邊緣的理財産品亟待監管。
  誠然,金融創新往往是自下而上,往往針對某些監管規則的規避,甚至達到了重塑監管規則的效果。以美國銀行業為例,大額可轉讓存單CD,就是花旗銀行為規避利率管制的Q條例所創造,這一産品與貨幣市場基金等其他許多理財産品一起打破了美國持續50多年的利率管制。
  但同時,金融産品創新也需要監管,這不僅僅是因為金融産品結構複雜,金融知識專業性極強,而且金融産品的消費涉及每個家庭的財務安全。即便是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美國,也時不時地有麥道夫出來搞個龐氏騙局。所以,國外的監管當局對金融産品的監管較為嚴格。以英國為例,其金融産品的銷售人員都需要持牌上崗,只有銷售方做到了“賣者盡責”,才能最終要求投資者“買者自負”。
  再回顧國內的財富管理市場,持牌機構的監管已經相對到位,10年前蘭州證券黑市的詐騙應該不會重演。但是,現在許多投資諮詢公司、有限合夥基金甚至包括一些網上平台,在設立之初就抱着掙快錢的想法,對於産品的設計、項目的管理和客戶的選擇等方面,都沒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和內控設計。許多投資顧問公司仍然是“以産品為導向”的銷售模式,而非提供“以客戶為導向”的理財服務。更有甚者,一些所謂的財富管理公司盯上了許多老人的養老錢,違背責任把高風險的投資品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客戶群體,這已經無異於詐騙了。
  所以説,游走於邊緣的理財産品亟待監管。而且,強化監管也並非遏制創新。相反,行業有了監督,才能把偽創新和欺詐這些魚龍混雜的泥沙剔除。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理財産品投資範圍並無調整
理財産品直投實體項目將獲准
13萬億元理財産品擬允許獨立開立證券賬戶
銀監會擬鼓勵銀行理財産品直接投資
銀行高收益理財産品還看城商行
 
頻道精選:
【思想】盧布暴跌會不會演化為新金融危機 2013-06-14
【讀書】牛頓的困惑,現在可以從學理上解釋了 2014-12-18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盧布走勢繪出俄羅斯國運興衰 2014-12-1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